《灵素节要浅注》更新时间:2025-03-02 22:54:59
《天元纪大论》曰: 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天 之十于, 运化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三阴三 阳之六气, 故曰: 五运阴阳者, 天 地之道也。 王冰曰: 道, 谓化生之道也。
纲纪, 谓生、 长、 化、 收、 存之纲纪也。 父母, 谓万物形之先也。 本始, 谓生杀皆
因而有之也。 夫有形禀气, 而不为五运阴 阳之所摄者, 未之有也。 所以造化不极, 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 何哉?以其是神明 之府故也。 然合散不测, 生化无穷, 非神 明运为, 无能尔也。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谓之神, 神用无方谓之 圣。
《六微旨论》曰: 物之生, 从于化; 物之极, 由乎变, 变化之相薄, 成败之所由也。
《五常政论》曰: 气始而生化, 气 散而有形, 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 阴 阳者, 天地之道也。 阴中有阳, 阳中有 阴, 莫可穷测, 用施于四时, 变化乎万物, 无可矩量者也。 孔子曰: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夫变化之为用也, 用, 功用也。 言阴阳不测之变化, 在天地 之间, 生成万物, 功用最大也。 在天为 元, 元, 幽远也。 天道幽远, 变化无穷。 在人为道, 道, 里路也。 凡日用事物之 间, 莫不有天地自然之理。 在地为化; 化, 生化也。 化育万物皆由地之生成。 化 生五味, 五吠, 五行之所生也。 万物之有 情有性者, 莫不具五行之气咪。
《五运行 论》曰: 化生气。 道生智, 能循乎天理之 自然, 则是非邪正, 自然分别, 而用无不
周也。 元生神。 元, 远、 幽深, 故生神 也。 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在天为热,仕地为火;在天为混, 仕地为土;在天为 燥. 在地为金;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 而化牛.万物矣。 风、 寒、 热、 燥、 湿, 天之阴阳 也;木、 火、 土、 金、 水, 地之阴阳也。
故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 而万 物化生。 然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 天覆 地载, 万物化生于其问。 左右者, 阴阳之 道路也, 阴阳之气, 左右旋转而不息。 水 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征, 验也; 兆, 见也。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火为阳, 水为阴。言阴阳不可见,而水火为阴阳之徵验。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木主春令, 其气生长而生万物;金主秋令,其气收敛 而成万物,故为生成之终始。气有多少, 形有盛衰令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在天 为气,而气有多少;在地成形,而形有盛 衰。上下相感,而大过、不及之气昭然彰 著矣。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时,四 时也,谓木运主春,火运主夏,土运主长 夏,金运主秋,水运主冬仑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言五运之气 各终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终而复始,非 独主于时也。曰:请闻其所谓也。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 肇基化元.天元册乃太古之文,所以纪天 真元气运行之运也。太虚,谓空元之境, 大气之所充,神明之宫府也。寥廓,空大 无际之谓。肇,始;基,立也。化原,造 化之本原也。万物资始,五运终天,五 运,木、火、土、金、水运也。终天者, 日月行一度,五运各主一岁,终周天之三 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c万物而始生五 行,终天运而无巴。《易》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布气真灵,总统坤元,真灵 者,人与万物也。总统坤元者,地居天之 中,天包乎地之外也。《易》曰:至哉坤 元,万物资生。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九 星者,天蓬、天芮、天衡、天辅、天禽、 天心、天柱、天英,九星悬朗于天,下应 九州之分野。七曜者,8、月、五星、虞书谓之七政(J周谓周天之度;旋谓左循夭 度而行。曰阴曰阳,曰柔曰刚。《易》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 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阳主昼,阴主 夜,幽显既位,阴阳定位也;寒暑弛张、 寒暑往来也。《易》曰:日月运行,一寒 一暑。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易》曰: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叉曰:“天地咭缢、万物化醇产此所以生生不息,化 化无穷而品物威章。矣。臣斯十世,此 之谓也J十世言自祖传习至今于兹十世 矣。所渭积考《大史天元册文》考,此之 谓也。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 衰,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二 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 不及也c太阳、少阳、少阴运行先天,而 主有余;阳明、太阴厥阴运行后天,而主 不足,此三阴三阳之气有多少也c形谓五 行之形也,五形之治,各有太过、不及 者,谓五运之主岁,如渚壬年之木运大 过,则诸丁年之木运不及矣;诸甲年之二 运太过,诸己年之土运不及矣;诸庚年之 金运太过,诸乙年之金运不及矣;渚丙年 之水运太过,诸辛年之水运不及矣。故其 始也,有余而往,不及随之;不足而往, 有余从之3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始者, 谓天千始于甲,地支始于子3如甲年之土 运大过,则乙年之金运不及随之;子年之 少阴有余,则丑年之大阴不足随之,所谓 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也。如乙年之金运不 及,则丙年之水运有余从之;丑年之大阴 不足,则寅年之少阳有余从之,所谓不足 而往,有余从之也。迎者,往也;随者, 来也。知其岁运之往来,则大过与不及之 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应天为天符,承 岁为岁值,三合为治。此承上文而言,六 十岁之中,又有天符、岁会、三合主岁, 此为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者-+lt,。所谓 夭符者,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 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阴;木 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乃五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合, 故为天符。 值会也, 谓木运临卯, 火运临午, 土运临四季, 金运芯百, 水运临子, 乃地支之主岁与 五运之主岁 . 五行之气正值会合, 故曰岁 合。 三合者 . 谓司天之气、 五运之气、 主岁 之气三者相合, 又名大乙天符, 此皆平气之年. 无太过与不及老也-
《五运行大论》曰. 夫变化之用, 天 垂象, 地成形, 七曜纬虚, 五行丽地。 地 者, 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 所以列应大之精气也。 形精之动, 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仰观其象, 虽远可知也。 此言地居 天之中, 天钝乎地之外, 是以在上之天 气右旋, 在下地之气左转也。 变化之用者, 谓天地阴阳之运动也。 在天无形而垂象 粤 在地有形而成形。 七嘐, 日、 月、 五星也。 纬虚者, 经纬于太虚之间, 亦绕地而 环转也 乙 五行、 五方五气之所生而成形 者。 丽, 章菩也。 地者, 所以载生成之物 类也。 精者, 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应天之 精气者, 在天为气, 在下为水, 水应天而 天连水也。 形为地之体, 静而不动者也。 形精之动者, 谓地下在泉之气旋转, 犹根 本不动而枝叶动也。 然根气又与枝叶相通 者也。 仰观其天象, 见日月之绕地右旋, 道虽深远, 亦可得而知矣。 Fl: 地之为 下, 否乎?曰:地为人之 下, 太虚之中者 也。 曰: 冯乎?大气举之也。 地为之下 者, 谓天居上而地居下也c 太虚者, 虚元 之气也。 言地居太虚之中 , 大气举之, 无 所冯依也。 燥以干之, 暑以蒸之, 风以动 之, 湿以润之, 寒以坚之, 火以温之。 故 风寒在下, 燥热在上, 湿气在中, 火游行 其间, 寒暑六人, 故令虚而生化也。 此言 六气之游行千天地上下之间也。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在天无形之气也; 千、 蒸、 动、 润、 坚、 温, 在地有形之征也。 夭包乎地, 是以在天之上, 在泉之下, 在地之中, 八极。之外, 六合° 之内. 无所不至。 盖言太虚之气, 不惟包乎地之外, 而通贯乎地之中也。 寒水在下, 而风从地水中生, 故风寀在下; 燥乃乾金之 气, 热乃太阳之火, 故燥热在上;土位中 央, 故湿气在中;火乃太阳中之元阳, 故 游行于上下之间,) 《易》曰: 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寒暑往来, 而六者之气, 皆入 于地中, 故令有形之地, 受无形之气而生 化万物也c 故燥胜则地干, 暑胜则地热, 风胜则地动, 湿胜则地泥, 寒胜则地裂, 火胜则地固矣。 此复结上文六入之义。
天地之气, 何以候之?曰: 天地之 气, 五运六气也。 胜复之作, 淫胜郁复 也。 不形丁脉也。 言气运之变, 而为民病 者, 非诊候之可知也。 《脉法》曰: 天地 之变, 无以脉诊, 此之谓也。 盖每岁有司 天之六气, 有主岁之五运, 有间气之加临, 有四时之主气, 人在天地气交之中, 一气不和, 即为民病, 是天地四时之气而 为民病者, 不能以脉诊而别某之气不和 也。 曰: 间气如何?问气者, 加临之六气 也。 以上之左右, 下之左右, 兼于其间, 共为六气, 故曰间气。 每一气加临于四时 之中, 各主六十日, 故曰间气者纪步。 步 者, 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也。
曰:随气所在, 期之左右。 《六微旨论》 曰: 天枢之上, 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 地 气主之。 又曰: 加者。, 地气也; 中者, 天气也。 盖以在下之气左转, 在上之气右 旋, 各主六十日, 以终一岁, 故曰随气所 在。 期于左右, 谓随在上在下之气之所 在, 而期于左右之转也。 如子年少阴在上, 则阳明在下矣; 少阴在上则厥阴在左, 太阴在右, 阳明在下则大阳在左, 少 阳在右。 盖以地之左转而主初气, 故以大 阳主正月朔日之寅初一刻为始, 次厥肪、次少阴以司天之气, 终三气而主岁半以 上;次大阴、 次少阳、 次阳明以在泉之气, 终六气而主岁半以下; 各加临六十 日, 以终一岁也, 六气环转相同。 曰: 期 之奈何?曰: 从其气则和, 违其气则病,间气者, 加临之客气也。 而一岁之中, 又有主时之六气, 如主从其客则和, 至违其 客则病矣。 如子午岁初之气系太阳寒水, 加临主气系厥阴风木, 如寒胜其风为从, 风胜其寒则逆。 不当其位者病, 即上文所以下临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 如初之气大 阳寒水, 加临而反热; 三之气少阴君火, 加临而反寒, 本位之气, 互相更迭, 气之 反也, 故为民病, 六气皆然。 失守其位者 危, 失守其位, 谓失守其所主之本位也。 如丑未岁太阴司天, 则初之客气, 主气井 主厥阴风木, 而清肃之气, 乘所不胜而侮 之, 是金气失守其位也; 至五之气阳明秋金主气, 而本位反虚, 风木之子气复仇, 火热灼金, 则为病甚危, 所言侮反受邪, 此之谓也。 尺寸反者死, 南政北政之岁, 有寸不应、 尺不应之分。 如应不应者反应 之, 是为尺寸相反。 阴阳交者死, 南政北 政之岁, 有左右尺寸之不应, 盖左为阳, 右为院; 寸为阳, 尺为阴。 如阴阳交相应 者死。 先立其年, 以知其气;左右应见, 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此总结六气之 加临, 先立其主气之年, 以知其司天、 在 泉之气, 则间气之应, 见于左右, 或从或 违, 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五气更立, 各有所先, 非其位则邪, 当其位则汗。 五气, 五方之气也; 更立, 四时之更换也。 各有所先者, 如春之风, 夏之热、 秋之凉、 冬之寒, 各先应期而至 也。 各当其所主之位, 四时之正气也已 如 冬时应寒而反热, 夏时应热而反寒, 非其 所主之位则邪。 邪者, 为万物之贼窖也。 上节之不当其位, 谓客气加临之位;此节 之位, 四时主气之位。 曰:病生之变何 如?曰: 气相得则微, 不相得则甚3 此谓 四时之气而变生民病也Q 如五气各得其 位, 其病则微; 不相得而非其本位, 则其 病甚矣。 曰: 主岁何如?曰:气有余, 则 制己所胖, 而侮所不胜;其不及, 则己所 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此复论 五运主岁之有大过、 不及也。 如岁木太 过, 则制己所胜之土气而侮所不胜之佥 气;如不及, 则己所不胜之金气, 侮我而 乘之; 己所胜之土气来轻我侮之。 五运皆 同, 周而复始若此。 侮反受邪, 侮而受 邪, 寡千畏也。 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复也。 如岁不及, 则所不胜之金气侮而乘之, 而 金反自虚其位矣, 到秋令之时, 金气虚而 反受水之子气来复, 则火热灼金, 所谓侮 反受邪也3 侮而受邪, 因木气不及而金气 又能制木, 所谓寡于畏之故也。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少阴在上则左太阴,右厥阴;阳明 在下,则左太阳,右 少阳,,上下主岁,左 右主时,六期环转, 周而复始。
子、午、寅、申、辰、戌为阳,主太过;丑、 未、卯、酉、巳、亥为 阴,主不及。
主时之气,谓之主 气。加临之气,谓之客气。主气不移,静而守位; 加临之气,随司 天、在泉六气环转。
岁运总以前项图象推之, 其五运六气、 司天、 在泉、 间气加临、 主时、 主岁括于中矣。 再以天时民病, 合而推之, 巳 了于目, 不必多赘也。
《六微旨大论》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 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 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 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c故门,因天之序,盛衰之时、 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也。六六 者,渭司天之三阴三阳,上合天之六气 也上下有位老,言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太阴在上,别太阳在下;少阳在上,则厥阴在1、:; 阳明,.D在上,则少阴在下; 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厥阴在上.则少 阳在下;六期环转,而各有上下之定位 也。左右有纪者,如少阴在上,则厥阴在 左,太阴在右;太阴在上,则少阴在左, 少阳在右;少阳在上,则大阴在左,阳明 在右;阳,月在上,则少阳在古一争太阳在 右;太阳在上,则阳明在左,厥阴在右; 厥阴在上,则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各随 气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纪也。故少阳之 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大阳治之。盖 以右位之明阳转迂于上主岁也。气之标 者,标见于上也。夫天气右旋.故南面观 之,而待其循序旋转也。移光者,日月运行也(I以日月一周天,以定一气之位,正 南面而立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 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 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之上,热 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 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 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此言三阴三阳 有六气之化,有上下之本标,有中见之标 本也。风、寒、暑、湿、燥、火今天之阴 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 在上,以三阴三阳之气标见于下也。本标 不同,气应异象。此言三阴三阳之六气,虽上下相应而各有不同也e少阴标阴而本热,大阳标阳而本寒,是本标之不同也; 少阴、大阳从本从标,太阴、少阳从本, 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有从 本而得者,有从标而得者,有从标本而得 者,有从中见而得者,是气应之异象也。
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 过,何也?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 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此 论三阴三阳之主岁而各有太过、不及也c 至而至者,此平气之年,无大过不及,四时之气,应期而至,气之和平也9如春应 温而寒,夏应热而尚温,此应至而不至, 来气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温,未至夏 而先热,此夜未至而先至,来气之有余 也。日: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 病不及之岁,应至而不至,有余之岁,应未至而至,是为应则顺;如不及之岁, 反未至而至,有余之岁,反至而不至,是 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为民之灾病也。E-1: 善,请言其应也。曰:物,生其 应也;气,脉其应也,请言其应者,谓应 太过、不及之气也今物生其应者,如厥阴 司天,毛虫静,羽虫育;少阳司天,草木早荣;太阴司天,万物以荣;此生物以应 司天之候也。气脉其应者,如大阳司天, 寒临大虚,阳气不合;阳明司天,阳专其 令,炎暑大行;太阴司天,阴专其政,阳 气退避;又厥阴之至共脉弦,少阴之至共 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 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此皆气脉其应也c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 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少阴主二之气也。君火之右,少阳主三之 气也。退行一步,相火治之;从右而退转一位也<J复1了-步'复行-位也。土气治之;太阴主四之气也。复行一步,金气治 之;阳明主五之气也。复行一步,水气治 之;太阳主六之气也3复行一步.木气治 之;厥阴主初之气也。复行一步,君火治 之。乃少阴君火之所主,周而复始也c此论六节应地而主时也。节,度也。气位, 六气所主之步位也3显明者,寅正立春节 候乃初之气也。相火之下,水气治之;水 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 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 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曰:何 也?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上节论六 气相生以主时;此论六气承制而生化。盖 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承 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治主 也.谓六气定位而各有所主也::,承者,谓 承奉其上而制之也。阴精者,大乙所生之 精水也。如木位之下,乃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母子之气以承之,母气制之,则子气 生化其木也;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阴湿土母子之气承之,母气克之,则子气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阴风 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气以承之,木制其 土,则火气生化矣。余三气相同,是为制 则生化也。如火亢而无水以承之,则火炎灼金,而水之生源绝矣;无水以制火,则 火愈亢矣;如水亢而无土以承之,则水滥 火灭,而土之母气绝矣;无土以制水,则 水愈亢矣。是以亢则为五行之贼害,害则 生化、承制之气皆为败乱而生化大病矣。 外列盛衰老,谓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 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交,相交极则为害 更甚,故曰,害则败乱,故曰生化。曰: 盛衰何如?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 正,邪则变其.正则微。此承上文而言太 过、不及之岁,而有盛衰之气也。非其位者,谓气来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 胜,此岁之盛也;气来不及,则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此岁气之衰 也;此皆不守本位而交相乘侮,则邪僻内 生矣。当其位者,乃平气之年,无太过、 不及之乘侮,而各当其本位,此气之正 也。邪则变甚,正则变微。
曰:何渭当 位?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 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 之平也。曰:非位何如?臼:岁不与会 也此言平气之岁,而无盛衰也。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 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已丑、己未岁 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 子岁也二会,合也,以天千之化运与地支 之主岁相合,故为岁会,此平气之年也。 如非岁会之年,则有太过、不及之相承, 是为不当其位矣。曰:土运之岁,上见太 阴;已丑、己来岁也。火运之岁,上见少 阳、少阴;少阳,戊寅、戊申岁也;少 阴,戊子、戊午岁也。金运之岁,上见阳 明;乙卯、乙酉岁也。木运之岁,上见厥 阴;丁巳、丁亥岁也。水运之岁,上见太 阳;丙辰、丙戌岁也。奈何?曰:天与之会也。
故《大元册》曰天符。此言司天之 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是为天符。上见老, 谓司天之气见于岁运之上也。天符、岁会 何如?曰:太乙天符之会也。如天符与岁 会相合.是名大乙天符,乃戊午、已丑、
己未、乙酉四岁,此乃司天之气、五运之 气、主岁之气三者相合,故又名曰三合。 曰:其贵贱何如?曰:天符为执法,岁会 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执法,犹相 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曰: 邪之中也,奈何?曰:中执法者,其病速 而危;执法官,人之准绳,自为邪僻,故 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方伯 无执法之权,故无速窖而病自能持。中贵入者,其病暴而死。贵人义无凌犯,故病
则暴而死。曰:位之易也,何如?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
-
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火
.
也。地理之应六节,乃主时之六气不易之 位也。然又有加临之六气,随司天,在泉六期环转,故曰位之易也。如少阴君火加 临于少阳相火之上,是为君位臣则顺;如 少阳相火加临于少阴君火之上,是为臣位 君则逆。所渭二火之顺逆也。曰:善。愿闻其步何如?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 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论 加临之六气也。步,位也3以一气各主六 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为六十度而有奇。 四岁之中,共计二十四步,每步气盈八十 七刻半,共积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 为四,岁之气盈五日,尚积盈一百刻,而 成有余之一日者也。
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 同,求之亦异也。此论加临之六气与主时 之气相应,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者,谓厥 阴风木主初气,君相二火主二气、三气, 太阴湿土主四气,阳明燥金主五气,太阳 寒水主六气,此主时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 者也。如加临之六气,应主时之五行,则 更变不同矣。位有终始老,谓主时之六 位,始子厥阴,终于太阳,有一定之本位 也。气有初中者,谓加临之六气,始于地 之六气,而终于天之中气也。上下不同 老,谓客气加千上,主气主于下,应各不 同,是以求之亦异也。1::1:求之奈何? 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 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天千之气始于甲,地支之气始于子,子甲相 合,而岁立矣。先立其岁,以候其时,则 加临之六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
曰:愿闻 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其岁者,谓 一岁之中,有加临之六气也。始终者,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 卯、子、辰岁.天气始于一刻,气之早 也;如寅、未、亥岁,天气始于十七刻,
为气之晏也。曰:甲子之岁,初之气,天 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 气,始千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九刻; 三之气,始千七十六刻,终千六十二刻 半;四之气,始千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 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千三十 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 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天数 老,以一岁之日数,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 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气,始于寅正朔日 子初之水下一刻,终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 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 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应天 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 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 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 于一刻,终千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千 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 始千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 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千五十刻;所 谓六二,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始 于甲子岁二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终于 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计六十日零八十 一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 刻,所谓六气之二,以应天之数也。丙寅 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 十七刻>f;二之气,始千三十七刻六分, 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千二十六刻, 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 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千一 刻,终千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千八十 七刻六分,终千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 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始于前二岁七百 三十日之五十一刻,终之气终于一千九一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所谓三岁之六气也 c 丁卯岁, 初 之气, 天数始于七十六刻, 终于六十二刻 半;二之气, 始千六十二刻六分, 终千五 十刻;三之气, 始千五十一刻, 终千三十 七刻半;四之气, 始于三十七刻六分, 终 千二十五刻;五之气, 始于二十六刻, 终 千一十二刻半;六之气, 始于一十二刻六 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气, 天之数 也。 次戊辰岁, 初之气, 复始于一刻, 常如是无已, 周而复始。 丁卯岁, 初之气始 千一于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 终于一千四 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 是每年各三百六
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四年共计一于四百六 十日, 又积盈百刻而成一日也。 每年计朔虚六日, 气盈五日零二十五刻, 二十岁中 之气盈朔虔共积余二百二十五日, 是以三 岁一闰, 五岁再闰, 十有九岁七闰而除三日之有奇也。
曰: 愿闻其岁候何如?曰: 日行一周, 天气始千一刻; 日行再周. 天 气始于二卜六刻; 日行三周, 天气始于五 十一刻. 日行四周, 天气始于七十六刻; 日行五周, 天气复始于一刻, 所谓一纪 也。 上节论六气之纪步, 此复论-岁之气 以应周天之数焉。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 度之一 、日一日绕地一周, 而过一度, 每 岁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是日行一 岁一周天, 而复行千再周也, 四岁共积盈 百刻, 而为 一 纪。 是故寅、 午、 戌岁气会同, 卯、 未、 亥岁气会同, 辰、 申、 子岁 气会同, 巳、 酉、 丑岁气会同, 终而复 始。 此言天数与地支会同, 是以四岁而为 一纪。 寅、 午、 戌岁皆主日行三周, 天气 始于五十一刻; 卯、 未、 亥岁,皆主日行 四周, 天气始千七十六刻; 辰、 申、 子 岁, 皆主日行一周, 天气始于一刻; 巴 、 酉、 丑岁, 皆主日行一周, 天数始于二十 六刻; 四会而地支巴周, 终而复始。 曰: 愿闻其用也。 曰: 言天者, 求之本;言地者, 求之位; 言人者, 求之气交e 用老, 阴阳升硌之为用也七 本老, 天以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六气为本。 位者, 三阴 三阳之步位也。 气交者, 天地阴阳之气、 上下出入之相交也 c 口: 何谓气交?曰: 上下之位, 气交之中, 人之居也。 故曰: 天枢之上 . 大气主之;天枢之下, 地气主 之; 气交之分, 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此 之谓也。 上下之位, 天地定位也。 天枢之 上下者, 言天包乎地. 地居天之中也。 人 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 人气从之, 而 生、 长、 壮、 老、 已; 万物由之, 而生、 长、 化、 收、 藏。 曰:何谓初中?曰初凡 ::·:. 十度而有奇, 中气同法。 曰: 初中何 也?门: 所以分天地也,,
曰: 愿卒闻之。
曰: 初者, 地气也;中者, 天气也心 此申
明天地阴阳之气也。 夫岁半之前, 天气主 之, 而司天之初气, 又始于地之左;岁半 之后, 地气主之, 百在泉之初气, 又始于 天之右 C 是以上下之相交也 C 而一岁之
内, 又有初中之外有奇者, 各主三十日零 四十三刻七分五匣。 地主初气, 天主中 气, 是一气之中, 而又有天地阴阳之交 会, 故曰: 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匕
曰:其升降何如?曰:气之升降, 天 地之更用也c 门:愿闻其用何如?曰:升 己而降. 降者诩天, 降己而升. 升者谓 地.) 天气下降, 气流千地, 地气上升, 气 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变作矣。 天气主陷, 然由升而降, 是所阵之气 从地之升; 地气主升, 然由降而升, 是所 升之气从天之降, 此天地更用之妙也 七 天 气流于地, 地气腾千天, 高天下地之气交 相感召, 因升而降, 因降而升, 升降相 因, 而变化作矣。
曰: 善!寒湿相遴, 燥 热临, 风火相值, 其有闻乎?曰: 气有胜复, 胜复之作, 有德有化, 有用有变, 变 则邪气居之。 透, 谓六气之遇合。 临, 谓六气之加临。值,谓六气之值岁。胜复,淫胜郁复也,>德化老,气之详用者,体之 动变者,复之化邪者,变易之气也。曰:何谓邪乎?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 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 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是以生、长、收、存,物之成 也。灾昔变易,物之败也。故人与万物生 长干阴阳变化之内,而成败倚伏于其中。 是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 化而变,风之来也。气有往复,谓天地之 气有升有降也。用有迟速,谓阴阳出入有 迟有速也。风者,天地之动气,能生长万 物,而亦能害万物老也。王师曰:至而不 至,来气之迟也;未至而至,未气之速 也。迟逑者,谓阴阳六气有太过、不及之 用,故下文曰:因盛衰之变耳。曰:迟速 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 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曰:成 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动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万物之成败由阴阳之变化,是以成败之机,倚伏千变化 之中。曰:有期乎?曰:不生不化,静之 期也。如不生不化,静而复巳,盖言天地 之气动而不息者也。曰:不生化乎?曰: 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阖辟也二机,枢机也。神机 者,阴阳不测之变化。夫阖辟犹户扇也, 枢即转枢,盖舍枢则不能阖辟;舍阖辟则 无从转枢e是以出入废则神机之化灭矣c升降,寒暑之所往来也。夫阴阳升降,皆 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气孤危,孤则不生矣。故非出入,则 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生、长、化、收、存。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已、死也。生、长、壮、老、 巳,指动物而言;生、长,化、收,存, 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谓之器。言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有生、长、壮、老,皆由 乎升降出入之气化,是以无器不化升降出 入矣。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敞则分之, 生化息矣C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凡有形 之物,无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气而生而化。 故器老,乃生化之宇,器散则阳归于天, 阴归于地,而生化息矣七故万物无不有此 升降出入,亦由成败而后巳。化有小大, 期有远近,此言天地之气化动静,又有小 大、远近之分焉。如朝菌不知晦朔,媳姑 不知春秋,此化之小也;奠灵、大椿,以 于百岁为春,千百岁为秋,此化之大也。 夫天地之气,阳动阴静,昼动夜静,此期 之近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天地开 辟,动而不患,至戌、亥而复,天地浑元,静而不动,此期之远也。四者之有, 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 无患,此之谓也。人生于天地之间,有此 升降出入之气,而贵常守此形,常怀忧 患,如反常则灾害并至。故曰:无形无 患,谓能出于天地之间,脱履形骸之外, 而后能无患。曰:有不生化乎?曰:与道合间,惟真人也。言人生千天地之间,而 不为造化之所即者,其惟真人也巳。
《五常政大论》曰:平气何如面名? 何如而纪也?平气乃岁会之纪,气之平者 也,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 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五运之平气, 而各有纪名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得 其平则敷布阳和之气,以牛万物;火性炎上,其得显明;土主化物,而局备于四 方;金主肃杀,得其和平不妄形也;水体清静,性柔而顺,曰:其不及奈何?曰: 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五运不及,而亦各有纪名 也。木气不及,则不能敷布阳明而委弱 矣;火气不及,则光明之令不升而下伏 矣;土气不及.则卑下坚守而不能周备于四方矣; 金性本刚不及, 则从火化而变革 矣;水气不及, 则源流千涸矣 3 曰: 太过何谓?木曰发生, 火曰赫曦, 土曰敦阜, 金曰坚成, 水曰流衍。 五运太过, 亦各有纪名也。 木气有余, 发生盛也。 赫曦, 光明显盛之象。 教, 厚; 阜, 高也。 金体坚 刚, 用能成物。 衍, 满而溢也3 臼: 三气 之纪, 愿闻其候。 纪, 年也, 三气, 谓平 气之与太过、 不及也。 1::1: 敷和之纪, 木 之平运。 木德周行, 阳舒阴布, 五化宣 平, 生、 长、 化、 收、 存之五气, 先由生 气之宣布, 生气和则五气皆平矣。 其气 端, 正直也, 其性随, 柔顺也。 其用曲 直, 木之体用也。 其化生荣, 木之生化 也 其类草木, 类, 物类也。 其政发散,发生散蔓, 木布之政也。 其候温和, 春之 候也。 其令风, 木之号令也。 其脏肝, 肝 其畏清, 木畏金也。 其主目, 在窍为目, 其谷麻, 麻体象木, 其色苍也。 其果青, 色青而味酸也c 其实核, 核内有仁, 仁分两片, 木之生原也。 其应春, 其虫毛, 如 草木之生丛而生于草木者也。 其畜犬, 犬 性勇往直前, 感春生怒发之气也。 其色 苍, 其养筋, 肝主筋。 其病里急支满, 肝 之病也。 其味酸, 其音角, 共物中坚, 木 生于水, 其坚多心(1) , 其数八。 木之成数 也。升明之纪, 正阳而治, 德旋周普, 火主阳气, 位居南方, 五化均衡, 阳和之气 敷布, 五化之气, 俱以均平。 其气高, 火 性炎上, 其性速, 火性动急。 其用潘灼, 烧炙曰潘灼, 火之用也。 其化蕃茂, 万物 蕃茂, 夏长之化也。 其类火, 凡在地之 火, 皆与之同类, 其政明曜, 火布之政 也。 其候炎暑, 夏之侯也。 其令热, 在天 为热, 火之令也。 其脏心, 心其畏寒, 火 畏水也。 其主舌. 心开窍于舌。 其谷麦, 乃夏成之谷也。 其果杏。 色赤而味苦。 其实络, 果实之脉络也。 其应夏, 其虫羽,飞翔而上, 感火气之生也。 其畜马, 午属 火. 其色赤, 其养血, 心主血脉。 其病崩痪, 动掣也。 其味苦, 火之咪。 其音徵, 火之音也。 其物脉, 物之脉络也3 其数七飞火之成数。
备化之纪, 气协天休, 协, 合也, 天 主生, 地主平, 土气和平, 合天之休算而 化生万物矣. 德流四政, 五化齐修。 土德 流于四方, 而五化齐修矣。 其气平, 夷土 之气也c 其性顺, 土之性也。 其用高下, 土之体或高或下, 咸备其化, 土之用也。 其化丰满, 丰厚满溢, 湿土之化也。 其类 土, 五方五土与之同类。 其政安静, 安静而化, 土之政也c 其候浔蒸, 长夏之候 也- 其令湿, 在天为湿, 土之令也。 其脏脾, 脾其畏风, 木乃土之胜也。 其主口,脾开窍于口也。 其谷稷, 妗@谷也。 其 果枣, 色黄而味甘。 其实肉, 果实之肉也,其应长夏, 其虫保, 肉体之虫也,其畜牛, 土之畜也。 其色黄. 其养肉, 脾主 肌肉。 其病否, 上下之气不交也。 其味 甘, 土之味也。 其音宫, 中土之音。 其物 肤, 物之,扶肉也。 其数五。 土之生数。
审平之纪, 收而不争, 金气和平。 杀 而无犯, 不残害千物也。 天地之气于 春生 秋杀, 五化宣明, 金气清肃。 其气洁, 白也, 金之气也。 其性刚, 金之性。 其用散落, 金之用。 其化坚敛, 秋气收存。 其类 金, 其政劲肃, 坚劲清肃, 金之政也。 其 候清切, 秋之候也。 其令燥, 在天为燥。 其脏肺, 肺其畏热, 金畏火 也。 其主鼻, 肺开窍于鼻。 其谷稻, 乃秋成之谷。 其果 桃, 色白而有毛。 其实壳, 坚兖之实。 其 应秋, 其虫介, 介甲之虫。 其畜鸡, 鸡性善斗, 感肃杀之气也。 其色白, 其养皮毛, 肺主皮丘其病咳, 肺之病也。 其味辛, 乃金之味。 其音商, 西方之音 J 其物外坚, 实壳、 介甲之物。 其数九。 金之成 数。
静顺之纪, 存而勿害. 水运和平, 故虽主存而不害于物也3 治而善下, 五化咸 整, 平治而善下, 故五气感之而咸整也。 其气明, 其性下, 水性就下。 其用沃衍, 沃, 灌溉也。 衍, 满溢也 v 其化凝坚, 脏 气之化也乙 其类水, 其政流演, 昼夜不 竭, 水之政也3 其候凝肃, 冬之候也c 其令寒, 在天为寒。 其脏肾, 肾其畏湿, 水 畏土也, 其主二阴, 肾开窍十悄后二阴。 其谷豆, 乃水之谷, 其果栗, 色黑味咸C 其实濡, 实中之有津液者也。 其应冬, 其 虫鳞, 水中所生。 其畜森, 豕炟其色 黑, 其养骨髓, 肾所主也3 其病厥, 肾为生气之原, 故病则手足厥冷也。 其味咸, 其音羽, 属水 3 其物濡, 其数六。 水之成 数, 故生而勿杀, 木运之岁, 得生气而无 金气之肃杀。 长而勿罚, 火运之岁, 得长 气而无水气之克罚。 化而勿制, 土运之 岁, 得化气而无木气之制胜。 收而勿害, 金运之岁, 得收气而无火之贼害。 存而勿 抑. 水运之岁, 得存气而无土气之遏抑, 是谓平气。委和之纪, 是谓胜生。 木运不及, 是 谓委和, 则所胜之气胜其生气矣。
金气胜 则木之生气不能章其政令矣。 生气不政, 化气乃扬, 木政不章则土气无畏。 长气自 平, 木衰则火气不盛。 收令乃早, 凉雨时降, 金气盛, 故收令早凉为金化。 风云并 兴, 土化 c 草木晚荣, 苍干凋落 物秀而,实, 肌肉内充。 其气敛, 以上皆化气与秋 成之气专令。 其用聚, 其动缨、 戾心 拘、 缓, 其发惊骇, 动者, 病机动于内;戾也;拘, 拘急也;缓, 不收也; 皆筋之 为病也。 其脏肝, 其果枣李, 其实核壳, 其味酸辛, 其色白苍, 其畜犬鸡, 其虫毛 介, 其主雾露凄沧, 其声角商, 其病摇动注恐, 从金化也。 皆因木运不及, 故兼从 金土之化也c 少角与叛商同, 上角与正角 同, 上商与正商同。 其病支废, 瘫肿疮疡, 其甘虫, 邪伤肝也<> 皆金气盛也。 上 宫与正宫同, 萧麾肃杀, 则炎赫沸腾, 告于三, 所渭复也, 其主飞蠹蛁雉, 乃为雷霆 c 蠹生于木, 飞乃火象, 姐乃蝇之子, 组入女中, 脱化为绳, 蝇喜暖恶寒, 昼飞 夜伏, 雉为离禽, 皆火复之飞化也。 雷之 迅者曰霆, 木郁极而火绕之, 其气则为雷 霆, 故《易》曰: 震为雷。
伏明之纪, 是谓胜长, 长气不宣, 脏 气反布, 火运不及, 则水气胜之。 收气有政。 金气无畏, 化令乃衡, 土气不盛。 寒 清数举, 暑令乃薄, 水胜火也c 承化 物 生, 生而不长, 成实而稚, 遇化已老, 阳 气屈伏, 挚虫早存, 其气郁, 水制火也。 其用暴. 火性欲发也。 其动彰伏变易, 而 为寒也。 其发痛, 寒气胜。其脏心. 其果栗桃, 其实络濡, 其谷豆稻, 其味苦咸, 其色么丹, 具畜马洗, 其虫羽鳞, 其主冰
雪霜寒, 其声徵羽, 其病昏惑悲忘。 心神 不足。 从水化也C 皆因火运不及, 故兼从 金水之化也。 少征与少羽同, 上商与正商 同 c 邪伤心也, 因从水化. 而心火受亏 也。 凝惨凛洌, 则暴雨霖霜. 告千九,其 主骤注, 雷霆震惊, 沉吟淫雨。 骤注淫 雨. 上之变也。
卑监之纪, 是谓减化。 化气不令, 生 政独彰, 土运不及, 化气乃减. 则术气胜 之。 长气整, 雨乃想, 收气平, 上气不 及。 风寒并兴, 木不专令。 草木荣美, 秀而不实,成而批也。化气不令,,其气散, 木之气。其用静定,土之用也。其动疡涌,分渍痐肿,其发濡滞,水乘土病也。
其脏脾, 其果李栗, 其实濡核, 其谷豆麻, 其味酸甘, 其色苍黄, 其畜牛犬, 其 虫保毛, 其主飘怒振发, 其声宫角, 其病 留满塞否. 脾气伤心。 从木化也, 皆因土 运不及, 故兼从木水之化也。 少宫与少角 同, 上宫与正宫同, 上角与正角同, 其病 飨泄, 邪伤脾也。 因从木化而土气受伤 也。振拉飘扬, 木淫甚也。 则苍于散落, 金复木也。 其告四维, 其主败折金之用 也。 虎狼, 西方之兽也。 清气乃用, 生政 乃辱。 辱, 屈也, 金气复而生政始辱。
从革之纪, 是渭折收3 收气乃后. 生 气乃扬, 长化合德, 火政乃宜, 庶类以蕃。 金运不及则火气胜之。 其气扬, 火之 气也。 其用躁切, 金之用也。其动俚禁, 声不出也。 瞥厥, 肺病气逆。 其发咳喘, 火刑肺也。 其脏肺, 其果李杏, 其实壳络, 其谷麻麦, 其味苦辛, 其色白丹, 其 畜鸡羊, 其虫介羽, 其主明曜炎烁, 其声 商征, 其病嗖咳勋衄, 金之病也。 从火化 也。 皆因金运不及, 而兼木火之化也。 少 角与少征同, 上商与正商问, 上角与正角 同。 邪伤肺也。 因从火化而金气受克也。 炎光赫烈, 火淫甚也e 则冰雪霜雹, 水来 复也。 告于七, 其主鳞伏裁鼠, 水之虫兽 也。脏气早至, 乃生大寒。 子来复仇。
涸流之纪, 是谓反阳。 脏令不举, 化 气乃昌, 长气宣布, 水寒不及, 阳反胜 之。 垫虫不存, 土润, 水泉减, 土胜水 也。 草木条茂, 荣秀满盈。 其气滞, 土气 濡滞。 其用渗泄, 水之用也。 其动坚止, 土制水而成积也。 其发燥搞, 阴液虚也。 其脏肾, 其果枣杏, 其实濡肉, 其谷麦 稷, 其味甘咸, 其色黔玄, 其畜裁牛, 其 虫鳞保, 其主埃郁昏贱, 其声羽商, 其病痊厥坚下, 肾之病也。 从七化也3 皆因水 运不及而兼从火土之化也。 少羽与少商同, 上宫与正宫同. 其病癡闭, 邪伤肾 也 埃昏骤雨, 土淫甚也。 则振拉摧拔,木气复也。 告C千一, 其主毛显狐格,变化不存。 毛乃从聚之物, 感春森之气而 生, 狐格以毛, 显而为裘, 善御寒也。 故 乘危而行, 不速而至, 暴虐无德, 灾反及 之, 微者复微, 甚者复甚, 气之常也。 此言五运不及、 则所胜之气, 乘危而行, 不 迷而至, 唯淫胜而无和解之德, 以致子来复仇, 灾反及之, 胜微则复.' 胜甚则复 甚, 此胜复之常气也。
发生之纪, 是谓启敖。 岁木太过, 是 谓发生启开也, 杖. 布也勹 十. 疏泄, 苍气 达, 木气茂达。 阳和布化, 阴气乃随, 生 气淳化, 万物以荣。 其化生, 其气美, 其 政散, 其令条舒, 阳和之令, 万物感之而 荣茂芳美也c 其动掉眩巅疾, 风气淫于上 也。 其德鸣靡启诉, 鸣, 风木声。 .. 散 也。 启拆, 发陈之义也。其变振拉摧拔, 风之变易也。 其谷麻稻, 其畜鸡犬, 其果 李桃, 其色青黄白, 其味酸甘辛, 其象 春, 其经足厥阴、 少阳, 其脏肝脾, 其虫 毛介, 其物中坚外坚, 皆因木气大盛, 彼 此交相承制而生化也。 其病怒。 肝气盛也。太角与上商同, 上徵则其气逆,其病吐利。 逆于上则吐, 逆千下则利 二 不务其 德, 则收气复, 金气来复。秋气劲切. 其 则肃杀, 清气大至, 笚木凋零, 邪乃伤 肝。 木淫太过而金气克之。
赫曦之纪, 是谓蕃茂。 岁火太过, 是 谓赫曦。 长气盛, 故草木蕃茂。 阴气内 化, 阳气外荣, 少阴之上, 君火主之。 炎 暑施化, 物得以昌。 其化长, 其气高, 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手足躁 扰仑其德瞎暑郁蒸,气之和祥。其变炎烈沸腾,极则变易L其谷麦豆,其畜羊裁, 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 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手厥阴、少 阳,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 病笑、疤、疮、疡、血流、狂妄、吕赤。 皆火热之为病C上羽与正徵同,其收齐, 其病,火气平而金不受伤,故其收气,得
与生、长化气之相平也。痉者,太阳之为 病也。上征而收气后也。暴烈其政,脏气 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 伤心也。火淫太甚则水气复之。
敦阜之纪,是为广化。土气盛而化气 布于四方,故谓广化c厚德清静.顺长以 盈,火土合化。至阴内实,物化充盈,烟 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 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 静令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褚,湿气濡滞 而成积聚也。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 聚、崩溃,气之变也。其谷稷麻,其畜牛 犬,其果枣李,其色黄玄苍,其味甘咸 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 脾肾,其虫保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 四肢不举,水湿之为病也C大风迅至,邪 伤脾也。土气太过,风木复之。
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岁金太过,名曰坚成。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物 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 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折、 筋受其伤。疡痉,皮肤之疾。其德雾露萧赐,其变肃杀凋零。气之变也。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 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 明,其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谷络,其 病喘喝争胸凭仰息,金气太盛,肺气实 也。上徵与正商同,其生齐,其病咳。火伤肺也。政暴变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 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搞, 邪伤肺也。金气太盛,火反刑之。
流衍之纪,是谓封存。水运太过,是 为流衍。寒司物化,天气严凝,存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凛烈,寒之化 也。其气坚,坚凝,寒之气也c其政谧, 安静也。其令流注,水之性也。其动漂泄沃涌.水注之为病也。其德凝惨寒雾, 寒,气之和者也。其变冰雪霜雹,寒极而 变异也。其谷豆稷,其畜森牛,其果栗 枣,其色黑丹黔,其味咸苦甘,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 阳,其脏肾心,其虫鳞保,其物濡满,其 病胀,水盛而乘上也。上羽而长气不化 也。政过则化气大举,水政太过则土来复 之。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 埃昏,湿气上蒸也。气交,湿气上升而为 云,天气下降而为雨也。故曰:不恒其 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德,则所胜同 化,此之谓也。此总结五运之气,如恃强 而不恒其德,则所胜之气来复,所谓侮反受邪,寡千畏也。如政令和平,各守其 理,则所胜之气同化矣。同化者,即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妀也。
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夫天有 阴阳,地有阴阳。故论天之五运,而复论 地之四方,左寒右凉,左热右温者,从后 天之卦象也c盖后天之卦,离南坎北,震 东兑西,以天地开辟而后有四方也。曰: 阴阳之气,谓四方有寒热之气C高下之 理,谓地土有高下之形。太少之异也。太 少者,四象@也。因四方之气象而各有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 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 热,精者,即大乙所生之精水也。天气包乎下,精气通乎天,故《阴阳应象论》曰:天有精,地有形。盖天为阳,而精为 阴,阴阳上下之环转也。故精降于下则阳 气升于上,是以右热而左温;阴精奉于上 则阳气存于下,故左寒而右凉。西北势 高,东南地陷,故高老气寒,下者气热。 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己,汗之则疮己,此膝理开闭之常,太少
之异耳c此复论精气之从中而上下升降者 也。适,从也;适生于寒凉之方,阴气上 奉,阳气不存,故多胀,所谓脏寒生满病 也。之,往也;往处于温热之方,阴气下 降,阳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 皆属于火也。故下之则阴精降而阳气上 升,故胀巳;汗乃阴液,汗之则阴液升而 阳气自降,故疮愈。此精气出入千肌腴之间,上下升降,一阖一开,乃自然之常 理。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有四方寒热之 异,当从其气而调之,自然疗疾不起。
曰:其于寿天,何如?曰:阴精所奉 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天。阴精所奉之 处,则元气固存,故人多寿;阳精所降之 方,则元阳外泄,故人多天。曰:其病 也,治之奈何?曰:西北之气,散而寒 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 也。西北气寒,寒固于外则热郁于内.故 宜敬其外寒,凉其内热;东南气热则阳气 外泄,里气虚寒,故宜收其元阳,温其中冷,所谓为病虽同而治法则异也。故曰: 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 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西北之气寒凉,则人 之阳遏郁于内,故当治以寒凉,行水渍之 者,用汤液渍浸以取汗,开其胰理,以使阳气通畅;东南之气温热,则人之牍理开 而阳气外弛,故当治以温热,强其元阳, 固守于内,是闭者开之,开者闭之;气之 升长者,收而存之;气之收存老,升而散 之,必使其气之和同而始平也。如西北之 人,病寒邪而假热者,又当治以温热;如 东南之人,病寒邪而假寒者,又当治以寒 凉,所谓假者反之。
曰:一州之气,生化 寿天不同,其故何也?曰:高下之理,地 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 治之c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 之常,生化之道也。此复论一方之气,而 亦有阴阳寒热之不同也。如山陵高阜之 地,则多阴寒;污下卑湿之地,则多阳 热。阳胜者,四时之气先天时而至;阴胜 老,四时之气后天时而至。盖寒暑往来,皆从地之出也,此地理高下厚薄之分,阴 阳出入之常也。生化之道者,谓生、长、化、收、藏之气,阴气治之,气多收藏; 阳气治之,气多生存。曰:其有寿夭乎? 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 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高老,其气 收藏,故多寿;下者,其气发越,故多 天。一州之气,有大小之异也。高下之小 者小异,大者大异。异,谓寿天之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 先后,人之寿天,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 之形气矣。天道老,天之化运也;地理 者,地之四方也。阴阳更胜者,五运六气 之有太过、不及,有淫胜郁复也,气之先 后也。大过老先天,不及者后天;污下者 先天,高厚者后天。明人之寿天,气之生 化,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曰:其岁有不 病,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岁有不病者,不因天 之五运、地之五方而为病也。脏气者,五 脏之气应合五运五行。不应不用者,不应 五运之用也。此因司天之气制之,而人之脏气从之也。口:少阳司天,火气下临, 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告,火见潘炳,革金Jt耗,大雨以行,咳、喧、勋、 衄鼻窒、门疡、寒热、驸肿;按金平之纪,其脏片汇其色白,共类金,皆五运五 行之用也。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二盖五运之气根于中而运 于外,司天之气位于上而临于下,肺气上 从,白起金用皆上从司天之气,而不为五 运之所用J金用于上,则草木管于下;金 从火化,则变革而且耗二咳、噫、航、 衄、鼻窒,皆肺病也;口疡、寒热、,拊 肿,火热证也;此金之运气而反从火化者也。此论运气上从天化.与天刑0岁运 少有分别。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院痛,厥逆,耦不通,其主暴速。少阳 司天,则厥阴在泉,故风行于地,风胜则 动,故尘沙飞扬。
《灵枢经》曰:厥阴心 包络所生病者,心痛,烦心。胃胱痛老, 木克也。土位中夹,中膘不通,则上下厥 逆也。风气迅迷,故其主暴迷。阳明司 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 立,土乃告,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 目赤,掉振鼓栗,筋萎不能久立。立者, 木之体也。盖言五行之体在地,而其用上 从于天,木从天化,故下为土眢,金气下 临,故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振掉筋 矮,皆肝木之病。暴热至,土乃暑,阳气 郁发,小便变,寒热如宪,甚则心痛。火 行千搞,流水不冰,垫虫乃见。阳明司 天.则少阴君火在泉,故暴热至而土乃暑 也。郁,长也。阳热甚.故小便变而寒热 如症,所渭夏伤千暑,秋必疾症也。心痛 者,火淫于内也。搞,草木枯搞也。谓火 行于草木枯噶之时,故流水不冰,而垫虫 不存也。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 从,而火旦明,丹起,金乃告,寒清时 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喽干.善渴,航咦,喜悲,数欠,热气妄 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悲Q),甚则心痛。火者,火之体也;明者,火之用也3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火性炎上,水性润 下,是以火性高明于上,而水寒冰凝千下 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火气妄行千 上,故霜寒以复之。心、热烦、喳千、善 渴,火炎于上也。肺者,心之盖,航嚷、 善悲,火热灼金也。火为阳,水为阴,数 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也;善忘者. 寒复而神气伤也。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穑,中满 不食,皮斋音群肉苛例筋脉不利,甚则胎肿,身后We: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 泉,故土乃润,水丰衍老,土能制水也。 按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则寒水之客气加临 于三之气3湿土之气主于四之气,故曰寒 客至,沉阴化,谓长夏之交,水湿相合, 无火土之长化,是以湿气变物也。乔畜,积稽;焘,痹也。水饮中满,皮痹肉苛皆水 湿之为病也己身后痹老,痹发千背也。本经曰:诸痛肿者,寒气之变也。太阳寒水 主气,而经脉循于背,故为身后肿也。
厥 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告,土用革,体重,肌肉 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土平之纪,共类土,其脏脾,其 色黄,土且隆者,土体丰厚于下也。黄起 者,土用上从千天也。土从木化,则受其 胜制,故土,明变革,而为体重食减之脾病 者也。目转耳鸣老,风淫于上也。火纵其 暴,地乃暑,大暑消烁,赤沃下、垫虫数 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木火相生,故火纵其暴C地乃暑老,大阴湿土亦暑热也。赤沃下老,虽沃若之,木叶亦焦赤而下落矣。至冬令严存之时,而势虫不见,流木 不冰。火性迷,而少阳主枢,故其发机速。少阴口1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告,喘、呕、寒热、喧、航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潘灼,金 铩石流,草木音,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 也。金铩石流者,暑热淫于秋冬也。地乃 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 草木变。少阴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故 地乃燥0; 妻沧数至,清肃之气也。胁痛、 善太患,肝胆之病也。肃杀行则草木变。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痊,气大 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睢痛,动 转不便也,厥逆。黑起水变,用行而体变 也。埃冒云雨.湿土之气化也。胸中不 利,水气上乘也。阴疼者,肾气衮于下 也。夫阳气生于肾气,而运用于肤表,肾 气大衰,故阳气不起不用。阳气不起,则 手足为之厥逆。当其冬令之时,肾脏主气 而反腰雅痛,动转不便,因肾气上从而大 衰千下也。地乃存阴,大寒且至,垫虫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 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 也。太阴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故地乃存 阴而鳌虫早附也。心下否者,上下水火之 气不交也。地为冰坚者,寒水之变易,少 腹痛老,肾病于下也。时窖于食老,水上 乘土也3夫肾为本,肺为末,皆积水也。 乘金则止者,水气上乘千肺则止耳。夫心 气通千舌,心和则知五味,水增,味乃咸 者,水盛而上乘千心也。此水气太过之为 病.故行水则病减也。以上论五运之气, 因天气制之,而五脏五行之气反从之而上 同天化也。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盖天地五 行之气,升降出入,动而不息,各有胜制,各有生成,万物由之,人气从之。故 不知五运六气之临御,太过、不及之异 同,不足以言生化矣。
《至真荌大论》曰:六气分治,司天 地者,其至何如?此论六气之司天在泉, 其气至之何如也?曰:天地之大纪,人神 之通应也c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 殊,其通变则一也。曰:愿闻上合昭昭, 下合冥冥,奈何?昭昭,合天道之明显; 冥冥,合在泉之幽深。F.J; 此道之所生, 上之所疑也c道之所生,其生虽一,工不 知其要,则流散无穷,故多疑也。曰:愿 闻其道也。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 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 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 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其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风、寒、暑、湿、燥、 火,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奉之,故六气 为司天之化临脏位者,天气上临而下合人 之脏位,随六气之所伤而命其病也。曰: 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曰:间气何谓?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曰:何以异之?曰:主岁者纪岁,间 气者纪步也。六气司天而环绕千地下,故与司天同侯,从左右而环转,是以间气皆 然,但司天在泉之气纪岁,间气纪步之不 同也。曰:岁主奈何?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 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 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 泉为甘化,司气为黔化,间气为柔化;少 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 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 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 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 间气为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Cl、司气之为动,为灼,为柔,为明,为清,为脏者,六气之用也。此论 六气之司天、在泉及化运间气之分治,皆有盛、有虚,而为民病::::治病者,或从岁气,或随运气以备物,以所生之五味、五 色,合五脏之所宜,乃可以言五运六化之 盈虚,病生之端绪也。
曰:厥阴在泉而酸 化先,余知之者。风化之行也,何如? 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大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 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官,无失病机,此之谓也。此言司天在泉俱以六气为本,故谨候六气之 所宜,无失五行之病机,斯得至真之要 道。曰:其主病何如?谓主治病之药物。 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谓从六气五 运以备之。曰:先岁何如?谓先备司岁之 物。曰:天地之专精也。曰:司岁者何 如?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司气谓五运之气,五运虽与主岁相同,然 又有太过、不及之分。太过之岁,则物力厚,不及之岁,则物力浅薄矣。曰:非司 岁物何谓也?
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 也。气味有厚薄,性用有躁静。若非气运 司岁之物,则气散而力薄,故形质虽同而 气味有浅深、厚薄之异矣。治保有多少, 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谓治病保真之药 力,或宜多用,或宜少用也。曰:岁主脏害,何谓?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 也。此论五运之气之所不胜,而受司天在 泉胜气之所胜制,故以所不胜命之,则岁 主脏害之要可知矣。命,名也。曰:治之 奈何?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谓司天 之气淫胜,其在下之运气,当以所胜乎 之。如少商金运而火热上临,宜平以咸 寒,佐以苦甘。外淫千内,所胜治之。谓 在泉之气淫胜,其在内之五运,当以所胜治之。如少官土运,而风木下临,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曰:善。平气何如?
曰:谨候阴阳所在而词之,以平为期。正 者正治,反者反治。平气,谓无上下之胜
剒,运气之和平也c甲、丙、戊、庚、壬 为阳运;乙、丁、己、辛、癸为阴运。阴 阳二运有太过、不及之分。正者正治,有 太过之岁,当抑其胜气,扶其不胜。反者 反治,谓不及之运,为所不胜之气反胜,
当反佐以取之。曰:天地之气,内淫而 病,何如?曰:岁厥阴在泉,寅申岁也。 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味,风淫子下,则尘土飞扬。草乃早秀。草得生气, 成早秀也。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脾 气病也。心痛支满,两胁里急,厥阴肝脉,上贯隔,布胁肋。饮食不下,隔咽不 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c木淫而土病也。
岁少阴在泉,卯酉岁也。热淫所胜, 则焰浮川泽,少阴君火,生于水中。阴处 反明.少阴标阴而本火。民病腹中常鸣, 火气夺动也。气上冲胸,火气炎上也。喘 不能久立,寒热皮肤动(I).火淫肺金也。 目眠,热甚阴虚,畏阳光也。齿痛、暖肿,热乘阳明也。恶寒发热如宪,少阴标 本之气病也c少腹中痛,腹大,垫虫不 存。热在下焦,则少腹痛;热在中焦,则 腹大也。
岁太阴在泉,辰戌岁也。草乃早荣, 土为草木之所资生。湿淫所胜,则埃昏岩 目.黄反见黑,黄乃土色,黑乃水色, 皆土胜水应之义。至阴之交,乃三气、四 气之交,土司令也。民病饮积,心痛,寒 湿上乘也。耳聋,浑浑坢埻,噤肿喉痹, 乃三焦经也。阴病见血,少腹痛肿,不得小便, 乃水湿下流, 为肾脏受病3 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拔, 腰脊痛, 鹘不可以回, 脂如结 胱如别。 乃膀胱之病, 盖三焦决渎之官, 膀胱乃水津之腑, 土气淫 之, 而水脏、 水腑皆受病也。
岁少阳在泉, 巳亥岁也。 火淫所胜, 则焰明郊野. 少阳之火, 地二所生。寒热更至。 民病注泄赤白, 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别注白。 少腹痛, 溺赤 热在下,焦。 甚则血便。 甚则血出于小便。 少阴同候。 少阴之火出自水, 少阳之火生千地,皆有寒热之分, 故与少阴同候也。
岁阳明在泉, 子午岁也。 燥淫所胜,则露雾清眠。 金气淫于下则清雾唳于上矣。 民病常呕, 呕有苦, 善太息, 心胁痛不能反侧 乃足少阳病。 甚则喽干, 面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受病也。
岁太阳在泉, 丑未岁也。 寒淫所胜, 则凝肃惨栗(.J 民病少腹控睾, 引腰脊' 上 冲心痛, 寒淫千下则膀胱与肾受之, 膀胱 居于少腹, 肾主阴器, 脉络十心。 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c 血见, 心主血而寒气逼 之。 喽痛颌肿。 乃小肠经病。 小肠者, 心 之腑也。 亦水邪上侮火脏火腑而然。
曰: 治之奈何?曰:诸气在泉, 风淫 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甘苦, 以甘缓之, 以千散之;热淫千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 苦,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湿淫于内, 治 以苦热, 佐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 之;火淫于内, 治以咸冷, 佐以苦辛, 以 酸收之, 以苦发之;燥淫于内, 治以苦 温, 佐以甘辛, 以苦下之;寒淫千内, 治 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 以辛润 之, 以苦坚之。 凡六气为病, 当以所胜之味治之。
曰; 天气之变何如?曰: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则太虚埃昏, 云物以扰, 寒生春气, 流水个冰。 民病胃胱当心而痛, 上 支两胁, 膘咽不通, 饮食不下, 舌本强, 食则呕, 冷泄腹胀, 澹泄痕水闭, 萤虫不 去, 病本于脾, 冲阳绝, 死不治。 风木淫 胜, 故病本于脾, 冲阳为足阳明胃脉, 在 足咐上, 动脉应手, 肾气巳绝, 故死不治。
少阴司天, 热淫所胜, 佛热至, 火行其中, 民病胸中烦热, 喽干, 右肤满, 皮 肤痛, 寒热咳喘, 大雨且至, 唾血血泄, 勋衄哩呕. 溺色变, 甚则疮疡、 朋肿, 肩、 背、 臂、 腊及缺盆中痛 心痛肺膜,
.
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病本千肺. 尺泽绝, 死不治。 火淫则金气受伤, 故病本于肺, 尺泽在时内廉大纹中, 动脉应手, 肺之合穴脉也, 肺气已绝, 故死不治。
太阴司天, 湿阴(I) 所胜, 则沉阴且 布. 雨变枯橘。 朋肿骨痛阴痹, 阴痹者, 按之不得, 腰脊头项痛时眩, 大便难, 阴 气不用, 饥不欲食, 咳唾则有血, 心如悬, 病本于肾。 太溪绝, 死不治 c 土淫胜 水, 故病本于肾。 太溪, 肾之动脉, 在足
内踝外, 踝骨上。 大溪,脉不至, 则肾气已 绝, 故死不治。
少阳司天, 火淫所胜, 则温气流行, 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 发热恶寒而症, 热 上皮肤痛, 色变黄赤, 传而为水, 身面肘 肿, 腹满仰息, 泄注赤白, 疮疡, 咳唾 血, 烦心, 胸中热, 甚则航衄, 病本在于肺, 天府, 肺脉, 在腋下三寸, 动脉应 手, 肺气已绝, 故死不治。
阳明司天, 燥淫所胜, 则木乃晚荣, 草乃晚生, 筋骨内变, 民病左肤胁痛, 寒 清于中, 感而症, 大凉革候, 夏秋之交。 咳, 腹中鸣, 注泄资猪, 名本敛, 生苑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喽令干面尘,腰痛,丈夫癫症,妇人少腹痛, 目昧毗伤,疮、座、痐,拉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金淫于上,故病 本于肝。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肝经之俞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 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 水且冰,血变于中,发千瘫疡,民病厥心 痛,呕血,血泄,勋衄,善悲,时眩仆, 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院不安, 面赤目黄,善噫,啦干,甚则色始,渴而欲饮,病本千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 动气知其脏也。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而神门脉绝,心气灭矣。神门,心之俞穴,在手掌后锐骨端,动脉应手,故所 谓候脉之动气,则知其五脏之存亡矣。
曰:治之奈何?臼: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 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 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在泉之气曰治,司天之气曰平,盖天在外而地气在内也。故曰治者,治其 内而使之外者也;曰平老,平其上而使之 下也。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 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千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 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 甘,以苦平之;火司千地,寒反胜之,治 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 辛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 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邪 气反胜者,不正之气反胜在泉主岁之气, 又当用胜邪之气味以平治之。
曰:其司天邪胜何如?曰:风化于 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 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 辛;湿化千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 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 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 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此论六气司天 邪气反胜,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
曰:六气相胜奈何?曰:厥阴之胜, 耳鸣头眩,愤馈欲吐,胃雨如寒,大风数举,保虫不滋,肤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 飨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雨 咽不通。风木气胜,则脾胃受伤,淫千上 下而为民病也。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 气游=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清泄,传为赤沃。君火淫 胜而为民病也。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千中,流散于外,病在肤,热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 下焦,痛留项,互引眉间,胃满。两数 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椎重强.内不 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胎肿, 饮发于中,胎肿于上。此言土胜于四时, 从中而外,外而上,上而中,中而下。同四时之气,外内出入,环转一身大有关, 于病机学者,宜体认无忽。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 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澹 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少阴与少阳,君相相合在少阴,反提出三焦二字e又曰炎暑至, 在少阳止微露其端,皆经义微妙处。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肤胁痛、浦泄,内为隘塞,外发瘫症,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喽塞而咳。燥金气胜淫于上下,而为民病如此。
太阳之胜,凝淉且至,非时水冰,羽 乃后化。痔疤发,寒厥人胃,则内生心 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 泄,皮肤疮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自J.)项、脑户中痛,目如脱,寒人下 焦,传为滔泻c此寒水气胜淫于上下,而 为民病如此,'
曰:治之奈何?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 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 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 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 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 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 咸,以咸泻之。此论三阴三阳主岁之气淫 胜而为民病者,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
曰:六气之复何如?曰:厥阴之复. 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保虫不 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人,人而 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风木侮土,故冲阳 绝。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航嗖,少 腹绞痛。火见播炳,隘燥,分注时止,气 动于左,上行千右,咳,皮肤痛,暴嗜、 心痛,郁甘不知人,乃洒浙寒,振栗澹妄,寒己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痰,膘肠不便,外为浮肿,吵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痹眕, 疮疽,痛疡.痉痄,甚则人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火热灼金.故天府 绝。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 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 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千陆,头 项痛蜇,而掉疾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 治。湿土克水,故大溪绝。
少阳之复,大热乃至,枯燥烯热,介 虫乃耗。惊瘛效衄.心热烦躁,便数憎 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眠瘛,火 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 而为疤,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喽洛焦 搞,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娄,化 而为水,传为肘肿,甚则入肺,咳而血 泄。尺泽绝,死不治。相火伤肺,故死不 治c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于,毛 虫乃厉。病生肤胁,气归于左,善太息, 甚则心痛疮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吵,烦 心,病在函中,头痛,甚则人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燥金克木,故太冲 绝。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 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膘不利,心痛疮 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腊反 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 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哆噫,甚则人心,善忘善悲。神门绝, 死不治。寒水灭火,故神门绝。复者,谓 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胜极而 复发也c盖六气之胜复,无分太过、不 及,有胜则有复,无胜则无复,胜甚则复 甚,胜微则复微,而所复之气,非子复母仇也。
曰:治之奈何?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 佐以甘辛, 以酸泻之, 以甘缓之;少阴之复. 治以咸寒, 佐以苦辛, 以甘泻 之, 以酸收之, 辛苦发之, 以咸软之;太 阴之复, 治以苦热, 佐以酸辛, 以苦泻 之, 燥之泄之;少阳之复, 治以咸冷, 佐 以苦辛. 以咸软之, 以酸收之, 辛苦发 之, 发不远热心, 无犯温凉. 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 治以辛温, 佐以苦甘, 以苦泄 之,以苦下之, 以酸补之;太阳之复, 治 以咸热, 佐以甘辛, 以苦坚之;治诸胜 复,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清 者温之;散者收之, 抑者散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 坚者软之, 脆者坚之, 衰者补之, 强者泻之, 各安其气, 必清必 静, 则病气衰去, 归其所宗, 此治之大体也。 五味六气之中,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 涌泄为阴, 威味润静为阴, 淡味渗泄为 阳, 六者或收或散, 或缓戒急, 或燥或 润, 戏软或坚, 有补有泻, 有逆有从, 各 髓五行、 六气之盛虚, 安共胜复之气, 使 之必清必静, 则病气自然各归其所主之本位, 此治之大体也。
《六元正纪大论》曰: 天地之数, 终始奈何?天谓司天, 地谓在泉。 曰:是明 道也。 谓天地阴阳之道。 数之起, 始于上, 起于天一也。 而终于下, 终千地大 也。 岁半之前, 天气主之;岁半之后, 地气主之。 天地之气, 上下有位。 上下交互, 气交屯之, 岁纪毕矣。 故曰:位明气 月, 可知乎?所谓气也。 位谓司天在泉各 左右间气之六位。
曰: 不合其数何也?不合六气之数。
曰: 气用有多少, 六气有有余不足。 化洽 有盛衰, 五运之化有太过不及。 衰盛多 少, 同其化也。 曰: 愿闻多少同其化也, 何如?曰: 风温春化同, 热嘿昏火夏化 同, 胜与复同, 燥清烟露秋化同, 云雨昏 埃长夏化同, 寒气霜雪冰冬化同, 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 更用盛衰之常也。 此节论 六气主岁主时之多少, 又当审五运主岁主 时之盛衰, 合而推之, 斯得气运之檄妙, 岂可忽哉!
曰: 五运行同天化者, 命曰天符, 余知之矣, 愿闻同地化者, 何谓也?曰: 太过而同天化者三. 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 三, 此凡二十四岁也。 曰: 愿闻其所谓 也。 曰: 甲辰、 甲戌太宫下加太阴, 壬寅、 壬申太角下加厥阴, 庚子、 庚午太商 下加阳明, 如是者三; 此太过而同地化者, 三运合六气计六岁。 癸巴、癸亥少徵 下加少阳, 辛丑、 辛未少羽下加太阳, 癸卯、 癸酉少徵下加少阴, 如是者三; 此不 及而同地化者, 三运合六气计六年。 戊子、 戊午太徵上临少阴, 戊寅、 戊申太徵 上临少阳, 丙辰、 丙戌太羽上临太阳, 如 是者三; 此太过而同天化者, 三运合六气计六年。 除此二十四岁, 则不加不临也。 言此二十四岁, 则上下加临, 余三十六 岁, 则不加不临也。 曰: 加者何谓?
曰:太过而加同天符, 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曰: 临者何谓?曰: 太过、 不及, 皆曰天 符, 而变行有多少, 病形有微甚, 生死有 早晏耳。 多少者. 即大过不及之变耳。 太 过者暴, 不及者徐。 暴者为病甚, 徐者为 病嗽, 故有微甚, 生死之分焉。
曰: 夫子言用寒远寒, 用热远热, 余 未知其然也。 愿闻何谓远? Fl: 热无犯 热, 寒无犯寒. 从者和, 逆者病, 不可不 敬畏而远之, 所渭时兴六位也。 兴, 起 也。 此总言一岁之中, 有应时而起之六 位, 各有寒热温凉之间气, 皆宜远而无犯 之矣。
曰:温凉何如?曰: 司气以热, 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 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 必谨察之c天气反时者,如司气以热,而 天气反凉、是当依时而用温矣,如司气以 热,而寒反胜之,又可用热而犯主气之热矣,然止以气平为期,不可过用,以伤司气之元真,是谓邪反胜者,则可犯也。
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 胜,无焚其复,是谓至治。天信,谓气之 应时而至者无差失,而妄犯之六气各有所 宜,而不可逆,有胜气又宜折之,而无翼 其胜;有复气又当抑之,而无赞其复,调 之正味、使之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运和平.勿乖其政,是谓至治。
厥阴所至为里急,逆气上升也。少阴 所至为疡眕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合隔, 少阳所至为喧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此春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 恶寒战栗、澹妄,太阴所至为稽满,少阳 所至为惊躁、警昧、暴病,阳明所至为 贼、民、阴股、膝、脾、悄、忻、足病, 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此夏病之常 也二厥阴所至为缨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缭,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 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胁痛蚾音遠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 也。此秋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肘肿,少阳所至为呕注,晦疾、暴死,阳明所至为航哩;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此冬病之 常也。
故风胜则动,火胜则肿,燥胜则于, 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胳肿, 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风、热、燥、 寒,四时之气也。以湿土而列千四时之后 者,谓土旺四季,先春夏而后秋冬也。随 气所在者,随四时之气而言五运之胜耳。 在者,言风气在春,热气在夏,燥气在 秋,寒气在冬,湿气在于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 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 量。虚实哇吟,敢问其方?人秉天地阴阳 之气而生此形,是以与天地合气,而成阴 阳也。别为九野者,以身形之应九野也。 分为四时者,左足应立春,左胁应春分, 左手应立夏,膺喉头首应夏至,右手应立 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屁下窍 应冬至也。月有小大,日有长短者,言气 候之有盈虚,人与天地万物之气皆然,而 不可胜量也。虚实咕吟者,以咕吟之至 微,而知其虚实也。曰:木得金则伐,火 得水而灭,土得水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盖五脏 五行之气,有相胜更立,不可不知,如 水。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金得火而 缺,水得土而绝,此所胜之气而为贼害 也。如土得水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胜化也。万物之理皆然,而不可胜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