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要浅注》更新时间:2025-03-02 22:54:59
《上古通天论)。 曰: 夫上古圣人之 教下也, 教民避害也。 皆渭之虚邪不正之 邪。贼风, 虔乡之风。 避之有时, 恬安静 也。 澹朴素也。 虚无. 不为物欲所蔽也”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鲁 病安从来?言上古 之人, 得圣人之教化, 内修养生之道, 外 避贼害之邪, 所以年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 衰。是以志闲而少欲, 恬淡 无为。 心安而 不惧, 形劳而不倦, 精神内守。 气从以顺, 真气从之。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 五 方之民, 衣食居处, 各从其欲, 是以皆得 所愿也。 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 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按《异位方宜 论)0 曰, 东方 之民. 皆安其处, 美其 食。 西方之民, 依山陵而居. 不衣而褐荐, 华食而脂肥。 北方之民, 其地高陵 居, 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南方 之民, 其地下, 水土弱, 其民嗜酸而食肘。 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 其民食杂而不 劳。 此五方之民, 随天地万物之所生, 山川地土之高下, 衣食居处, 各从其欲, 彼 此不相爱慕, 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上古恬淡之世, 民皆安居乐俗而无外慕之思, 故虽有嗜欲淫邪, 不能伤其内也。 愚智贤不肖不 惧千物, 故合于道。 上古之人, 无贵贱贤 愚, 皆全德不危, 故不外惧于物而合于养 生之道焉。 所以年皆能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德者, 所得乎天之明德也。 全而不危者, 不为物欲所伤 也。
帝曰: 人年老而无子者, 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阴阳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此复论男女阴阳气血有始有终, 有盛有衰, 各有自然之天数。 材力, 精力也。 曰: 女 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七为少阳之数, 女本阴体, 而得阳数者, 阴中有阳 也。 人之初生, 先从肾始。 女子七岁, 肾气方盛。 肾主骨, 齿者骨之余, 故齿更。 血乃肾之液, 发乃血之余, 故发长也。 按 阴阳之道, 孤阳不生, 孤阴不长, 阴中有 阳, 阳中有阴, 是以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高为女, 坎为男, 皆阴阳互换之道。
故女得阳数,男得阴数也。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 有子;天癸,天一所生之癸水也。冲脉、 任脉,奇经脉也。二脉井起千少腹之内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夫月为阴,女为阴。月一月而一周 天,有盈有亏,故女子亦一月而经水应时 下泄也。亏即复盈,故子初生之时,男女构精,当为有子,虚则易受故也。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者,肾脏 所生之气也。气生于精,故先天癸至,而 后肾气平;肾气足,故真牙生。真牙者, 尽根牙也。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肾主骨髓,髓生肝,肝生筋,母子之相生也。女子四七。精血盛极之时,是以 筋骨坚,发长极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是以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之脉.荣于面,循发 际,故其衰也,面焦发堕。夫气为阳,血 脉为阴,故女子先衰千脉,而男子先衰于 气也。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血脉华于色,血脉衰,故面焦发白 也。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地道,下。 部之脉道也。《三部九候论)曰:下部地,足少阴也。癸水存干肾.天癸竭,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冲任虚,是以形衰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 为少阴之数.男本阳体,而得阴数者,阳 中有阴也。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灵枢经》曰: 冲脉、任脉皆起胞中,上循腹里,为经络 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 独盛则淡泄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 余千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 之脉,不荣唇口,故须不生焉。是则男子 之天癸,溢于冲任,充肤热肉而生髡须;女子之天癸,溢干冲任,充肤热肉,为经 水下行而妊子也。男子二八精气满溢,阴 阳和合,泻泄其精,敌能有子也。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平,足也;均,和也;极,止也。至真牙 生而筋骨所长,以至于极也。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四居八数之半,是以隆盛 之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搞;肾为生气 之原,男子衰于气,故根气先衰,而发堕 齿搞也c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根气先衰,而标阳渐竭矣。
《平脉 篇》曰:寸口脉迟而缓,缓则阳气长,共 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阳气 衰,敌颜色焦而鬓发白也。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 皆衱;肝乃肾所生,肾气衰,故渐及于肝 矣。肝主筋,肝气衰,故筋不能运动;肾 主骨,筋骨皆衰,故形体疲极也。八八则 齿发去。数终衰极,是以不惟烦白枯搞, 而更脱落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 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 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 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经云:荣血之 道,内谷为宝,谷入千胃,乃传之肺,流 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千经隧. 常荣无已。
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 数终,而天癸绝,然行于经隧之荣血未竭 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 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此篇论天癸绝 而筋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乡又不可执一 而论也。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曰: 此其天寿过度,先天所秉之精气盛也。气脉常通,后天之地道尚通也。而肾气有余 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 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此复申明天 地阴阳之数,止尽终千七七八八也。夫道者, 年皆百数, 能有子乎?曰: 夫道者, 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虽寿, 能生子也。 此承上文而言, 惟修道者, 能出于天地阴阳之数也。
上古有真人者, 提掣天地, 把握阴 阳, 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 故 能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 此其道生。 上古 真人者, 言所生之来. 自然合道而能全其 天真之人也。 天真完困, 故能斡旋造化, 燮理阴阳, 吐纳精气, 与道独存. 守神全 形, 是以肌肤若冰雪, 绰约如处子, 寿过天地, 无有终。极之时, 此由道之所生, 故无为而道自合。
中古之时, 有至人者, 淳德全道, 和 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 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达之外, 此盖益其寿命而谨者也, 亦归于真人。 中古至 人者, 谓有为以入递而能全所生之, 天真者也。 天真虽泄, 复能修俜全道, 积精养 神, 故合神气, 充塞于天地之间。 耳目聪明千八达之外, 此盖从修炼保固得来, 亦 能复完天真而同归大道。 夫真人者, 得先 天之真者也; 至人者, 得后天之柔。者 也。 其趋则一, 故亦归于真人矣。
其次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 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无恚音慧, 恨 也。 嗔怒也。 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被服章, 举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 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形 体不敝.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至人、 真人者, 去世高俗, 修道全真, 无妻室之 爱, 无嗜欲之情, 所谓游方之外, 高出人 类者也C 处天地之内, 顺八方之理, 教以 人伦, 法千制度, 蔽冕于朝堂之上, 不欲离于世俗, 章服无为而治; 不劳其形, 随机而应; 不役其神, 此治世之圣人也。 亦 可以优游淖奂, 而长享百年矣。
其次有贤人者, 法则天地 . 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 逆从阴阳, 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 合同于道,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 时。 贤人者, 处尘俗之内, 鲜拘蔽之习取 法于天, 如日月之光明。 推测象纬顺逆二 气, 序别四时, 将与上古天真之圣同合于 道, 亦可使益寿而至于寿敝天地之衱, 此 修递之贤人, 而由人以合天, 超凡以至圣 者也今 此帝勉人修为而不得以凡庸自弃, 故《移精变气》。章曰: “去故就新, 乃 得真人"
《四气调神论》@ 曰: 春三月, 此为 发陈;发, 启也; 陈, 故也。 春阳上升, 发育万物, 启故从新, 故曰发陈。 天地俱 生, 万物以荣。 天地之气, 俱主生发, 而 万物亦以生荣。 夜卧早起, 广步千庭, 夜 卧早起, 发生气也。 广, 宽绫也, 所以运动生阳之气。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东方 风木之气, 直上巅顶。 被发者, 疏达肝木 之气也。 缓, 和缓也。 举动舒徐, 以应春 和之气。 志者, 五脏之志也。 志意者, 所 以御精神、 收魂槐、 适寒温、 和喜怒者 也。 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皆所以养生发之德 也c 故君子启鳌不杀, 方长不折。 此春气 之应, 养生之道也。 四时之令, 春生夏 长, 秋收冬藏, 此春气以应养生之道。 逆 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逆, 谓 逆其生发之气也。 肝属木, 主于春。 春生 之气, 逆则伤肝, 肝伤则至夏为寒变之 病, 因奉长者少故也。 盖木伤而不能生 火, 故千夏月火令之时, 反变而为寒病。
夏三月, 此为蕃秀, 蕃, 茂也。 阳气浮长, 故为茂盛而华秀也。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夏至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 故为 天地气交。 阳气化施, 阴气结成, 成化相合, 故万物华实也。 夜卧早起, 无厌千日;养长之气不宜惰也。 使志无怒, 使华 英成秀, 长夏火土用事, 怒则肝气易逆, 脾土易伤。 华者, 心之华也, 言神气也。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夏气浮长, 故欲其疏泄, 气泄则肤膜宣通, 时气疏畅, 有 若好乐之在外也。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 也。 逆之则伤心。 秋为孩疤, 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 心属火, 主。于夏。 逆夏长 之气, 则伤心矣。 心伤, 至秋为疾症, 因 奉收者少故也。 盖夏之阳气, 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 夏失其长. 秋何以收?至秋时, 阴气上升, 下焦所出之阴, 与上焦所逆之阳, 阴阳相搏, 而为寒热之阴症 也。 夫阳气发原于 下焦阴脏, 春生于上, 夏长于外, 秋收千内, 冬存于下。 今夏逆 于上, 秋无以收, 收机有碍, 则冬无所 存, 阳不归原, 是根气巳损, 至冬时, 寒水当令, 无阳热溢配, 故冬时为病, 甚危险也。
秋三月, 此为容平;容, 盛也。 万物 皆盛实而平定也。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寒气上升, 地气下降。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鸡鸣早而出时晏12), 与春夏之早起少 迟, 所以养秋收之气也。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阳和日退, 阴寒日生, 故使神志安
宁, 以避肃杀之气。 收敛神气, 使秋气 平;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皆所以顺秋收 之气, 而使肺金清静也。 此秋气之应, 养 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 冬为飨泄, 奉藏 者少。 盖秋收而后冬藏。 阳存千阴, 而为 圣底之燃, 以腐水谷。 秋失其收, 则奉存者少, 至冬寒水用事, 阳气下虚, 则水谷 不化, 而为飨泄矣。
冬三月, 此为闭藏, 万物收藏闭塞而成冬令矣。 水冰地垢, 音折。 无扰乎阳。 垢, 裂也乙 阳气收存, 故不可烦扰, 以泄 阳气。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顺养闭存之 气。 必待日光, 避寒邪也。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夫肾存志, 心存神, 用 三若” 字老, 言冬令虽主闭 存;而心肾之气, 时相交合, 故曰私者, 心有所私得也, 使志无外求, 则神气内存 也。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夫 阳气根于至阴, 发于肤表, 外不囡密, 则 里气亟起以外应, 故无泄皮肤之阳, 而使
急夺其根气也。 此冬气之应, 养存。之 道也。 逆之则伤肾, 春为疾厥, 奉生者 少。 盖肝木生千冬水, 主春生之气而养筋. 筋失其养则为疼, 生气下逆则为厥。
天气清净, 光明者也。 上节论顺四时 之气, 而调养其神。 然四时顺序, 先由天 气之和;如天地不和, 则四时之气, 亦不正矣。 故以下复论天地之气焉。 藏德不 止, 故不下也。 上天之气, 至清净光明, 然明德惟存而健运不息者也。 夫天气下
降, 地气上升, 斯成地天之泰, 惟其运用 不止, 故不必下; 而后谓之下也, 盖言天 气布于六合九州, 化生万物, 而体位仍荨高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 邪害空窍, 天地 至光明者也。 明德存隐, 故昼明者日焉; 夜明老月焉。 若不存而彰著于外, 是天明 而日月不明矣。 天德不存, 则虚其清净高 明之体, 而邪乘虚以害之。 故曰, 天运当
以日光明,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如人之 阳, 不固密千上, 不卫护于外, 则邪走空 窍而为害矣。 此言天包乎地, 阳包乎阴, 然当存隐固密, 而不宜外张下泄者也。 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 叩气老, 天气 也。 此承上文而复言天俜惟存而运用不息之机, 则地气上乘, 而昏胃其光明矣。 上 节言虚其存德之体, 此节言失其不止之机 也。 云雾不精, 则上应白露不下, 地气升 而为云为雾, 天气降而为雨为露。 云雾不 精, 是地气不升也;地气不升, 则天气是以上应白露不下。 上节言天地闭塞;此节 言地气伏存, 天地不交而为否矣。 交通不 表, 万物命故不施, 不施则名木多死。 表, 外也, 阳也。 言天地之气, 虽上下交 通, 而不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 则万物之 命, 不能受施化矣。 不施, 则名木多死 3盖木为万物之始生也。 上节言交通于上 下, 此节言不运用于四方也。 恶气不发, 风雨不节, 白露不下, 则苑黍不荣勹 苑, 茂木也; 墓, 禾杆也。 上节言天地之气不 施, 则名木多死。 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 则草木不荣 3 盖天地之气不和, 而四时之 气亦不正矣 c 恶气, 忿怒之气也。 《脉要 精微论》曰: 彼秋之忿, 成冬之怒今 恶气 不发, 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 风雨不 节, 则失其温和明曜之政矣。 白露不下, 则无淳蒸湿泽之·濡矣 3 若四时失序, 虽茂 木嘉禾而亦不能荣秀也。 贼风数至, 暴雨 数起, 天地四时不相保, 与道相失, 则未央绝灭。 此总结上文, 而言天地四时, 不 相保其阴阳和平, 而又失共修养之道, 则 未久而有绝灭之患矣。 唯圣人从之, 故身 无奇病, 万物不失, 生气不竭。 唯圣人能 顺天地四时之不和。 而修养其神气, 故无 寄暴之害。 夫万物有自然之生气, 虽遇不 正之阱阳, 而不至于绝灭c 惟人为嗜欲所伤, 更逆其时则死, 圣人内修养生之 道, 外顺不正之时, 与万物不失其自然. 而生气不绝也。
《阴阳应象论》。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 则早衰之节也。女子以七为纪, 男子以八为纪。 七损八益 老, 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 然阳气生 于阴精, 知阴精之不足, 而无使其亏损, 则二者可调; 不知阴阳相生之道, 而用此 调养之法, 则年未半百而早衰矣C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 男子以八为 期, 故四十而居半 3 阴气, 肾气、 稽气 也。 阴气渐虚, 则起居自倦矣。 年五十, 体章, 耳目不聪明矣; 经曰: 肾虚、 肝虚、 脾虚, 皆令人体重烦冤。 又曰: 液脱 者, 骨肉屈伸不利。 年五十而榜液、 血液 皆虚, 是以体整而不轻便也。 精气虚而不能并于上, 则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 阴 痰, 气大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 人年六十, 道七八之期, 天癸 竭, 肾气大衰, 而阴事矮矣。 九窍为水注 之气, 癸水竭而精气衰, 则九窍为之不利 矣c 精竭于下, 水泛千上, 而涕泣俱出 矣。
《解精微论》曰: 精神去目, 涕泣出 也。 故曰: 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 知七损 八益, 而能固守其精, 则阴阳俱盛而筋骨 壮强; 不知阴阳所生之原。 以欲竭其精, 以秏散其真气, 至半百而衰老矣。 故同出 而名异耳。 神气生于阴精, 故同出于天乙 之真, 而有精、 气、 神三者之异名耳。 智 者察同, 愚者察界;愚者不足, 智者有 余。 察, 知也, 省也。 智者省其阴阳同出 千天真, 不妄作劳, 则阳密。 而阴亦困 矣;精神内守, 则阴盛而气亦外强;知阴 阳之相生, 同则惰气常为有余。 愚者止知 名之有异, 如烦劳则阳气外张, 而不知精 亦内绝; 如逆之伤肾, 则春阳之气, 亦无 所资生。 不知阳为阴之固, 阴为阳之根, 而精气恒不足矣。 有余则耳目聪明, 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有余则阳气充而耳目聪明,精血足而身体强健,精神完固,能却老而全形,壮老益充满而平治 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此言治世之圣人 与逸世之真人、至人不同,寿仅可以百数。然亦有修身之道,而寿命无穷,与天 地终始。行所无事,则外不劳形;内无思想,恬澹虚无,则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其知道者,自然亦归于真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