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更新时间:2024-06-27 14:10:23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中”字作“病”字解,“风”字是陪词,热之意也。)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胃中冷,不是外寒入胃冷的。此汗出无燥证。大便下白物为固瘕。)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水之消化,较难于谷。哕者,恶心欲吐之意。)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胃气大败,则哕不能食。虚又被攻,故大败。)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也。
(火气藏于下为主,逆与上为客。火逆于上,中下皆寒,中寒不能运化四维,故脉数也。)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拂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拂郁者,皮肤作痒也。外气不交内气,则拂郁而为痒,中寒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久虚故也。
(申明上章外气拂郁之证,阳气虚越故痒。)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硬满为中寒,利不止则中气亡故也。)
结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胆经不降则呕。胆逆则中下皆寒,故忌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亡阳谵语,心气失根,心主脉,脉短,无生意。)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喘满,肝心肺胃绝。下利,脾肾绝。)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申明上两章亡阳之谵语,乃是虚证也。以上十二章,论阳明胃腑阳退生寒证。此胃家阳不实也。)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胃冷宜温,中寒不运,上焦反热。)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热、湿、瘀积膈膜之上,水之化源不通,故黄。)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
(面赤为火越,攻之火散无归,故发黄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但头汗出,热也,小便不利,湿也,故病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肢温,头汗,热在上也。膈上热瘀,故懊憹也。)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火熏则生热,热瘀湿中,故黄。额上汗,热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此脉迟为胃虚,胃虚遭下,所以不愈。)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腹满而哕,湿热虚证,二便清通,湿热出路。以上八章,论阳明胃腑阳虚又兼上热证。)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胆经,由耳下胸,循胁。便溏,尿利,非脾湿,乃胆热。潮热,胆胃热也。)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運然而汗出解也。
(上焦津液不通,故舌上胎白。胃和则汗出。以上二章,论阳明胃腑虚而又兼少阳经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