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网 www.medtcm.com

伤寒论

·张仲景4.35万字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伤寒贯珠集

·尤怡9.00万字

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条注解,还采用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和归类,突出了伤寒治法特色。该书共八卷,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如太阳原出之病以正治之法,其他则赅以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及类病法等。

本草问答

·唐容川3.92万字

清末名医唐宗海与其弟子张伯龙答问药之理的记录。唐氏在本书中具体地阐发了辨別药物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药物的形色气味、部位、升降、所生的天地时间方位等因素,决定了药物之功效。所谓“论药者,或以地论,或以时论,或但以气味论,各就其偏重者以为主,而药之真性自明。”

血证论

·唐容川11.34万字

《血证论》为晚清医家唐容川的医学论著,因推演王清任《医林改错》之活血化瘀治疗方法而流传甚广。全书以“血病”证治为纲,共八卷。初始综论阴阳、气血、水火、脏腑等生理因素及男女异同,进而论及内科、外科、伤科、妇产科等相关出血病证治,再论及瘀血、蓄血及其他杂病,末列以方药。

神农本草经

·汉时医学家8.73万字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唐容川5.08万字

本书上卷记有人身阴阳、五脏所生、五脏所属、五脏所藏、五脏所主、脏腑所合、脏腑之官、五脏九窍、男女天癸、血气所生、营卫生会、五运六气、经气主治、十二经脉等篇。

伤寒论浅注补正

·唐容川24.90万字

本书系唐氏补正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者。卷一为太阳病,卷二为阳明病,卷三为少阳病,卷四至卷六为三阴病,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辨痉湿暍等。

黄帝内经太素

·杨上善35.60万字

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黄帝内经灵枢

·史崧6.53万字

《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8.42万字

内容非一时一人之作,加之《素问》年代久远,辗转抄刻,篇卷散佚,版本流传不一,前后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今本《素问》主要为先秦、战国、西汉等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汇编,但其中《素问遗篇》显系唐宋之际的伪作。 [10]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该书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战国时期医学的成就,特别是用朴素辩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汤头歌诀

·汪昂2.84万字

《汤头歌》 医方著作。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刊印后相应地出现了多种后人续补、增注或改编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本书较为详明的一种注释本。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50余种。

黄帝明堂灸经

·佚名1.21万字

针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内容全同。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经》及《小儿明堂灸经》的全文,改题此名刊行者。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并附40余幅腧穴图。现存日刻本。元代时此书辑入《针灸四书》中。

敖氏伤寒金镜录

·杜本1.66万字

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此书是现存较早的舌诊专著,以其图文并茂,故对后世影响较大。此书后经重订,现有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白喉全生集

·李纪方9.27千字

书中将白喉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症等三类,并对白喉的诊治、兼证、坏证、妇人白喉、小儿白喉,分别介绍其治疗方药及针灸等。内容简要,切于实用。

白喉条辨

·陈葆善1.11万字

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参酌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内容比较系统。

包氏喉证家宝

·包三述0字

本书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对《内经》中有关咽喉病证的语句注释,咽喉病的辨证论治,喉科特效内服、外用方剂,古代咽喉七十二证考,以及作者的临证心得等。

道德经

春秋·老子5.29千字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外经微言

·陈士铎4.54万字

全书九卷,每卷九篇,共八十一篇专题论述。其中第一卷论述养生、天癸、月经、子嗣、寿天等;第二卷论述经络终始、标本顺逆;第三、四、五卷论述五行生克、脏腑气化;第六、七卷论述五运六气;四时八风;第八卷论述伤寒、温疫;第九卷论述阴阳寒热等。

仲景伤寒补亡论

·郭雍10.36万字

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千金方》 、 《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予以辑佚补充,并参合个人见解作为羽翼。

伤寒九十论

·许叔微述1.89万字

记载了许氏经治的病案90例,以《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等医籍为基础,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并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