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陶氏所撰6种伤寒著作之合订本,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槌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等六书。
作者融会诸家学说,以串解的形式为主,阐明其个人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冀使读者对《伤寒论》诸篇均有一个纲领性认识。
许氏深研仲景学说,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不乏个人新见,常给人以启发。
作者将《伤寒论》按病证归类,每项之下列原文,逐条予以阐发,并结合个人多年学术经验,对所列病证、证候之诊法、虚实变证、治疗等予以论述,方治部分补充了较多的后世效方。
上集主要辨风、寒、湿、温、热之源流及六经辨证诸法;中集以《伤寒论》中发热、烦躁、自汗等21种主症为要目,辨别疑似,指出其伴有症不同,则病之性质及治法用药亦异;下集专论《伤寒论》方之方义,对每方适应证及方药配伍均有较详细阐述。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原著,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伤寒总病论》6卷,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书中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论述暑病等热病。
中医界独树一帜的火神派,因注重人身真阳,且善用姜、附而得名,咸奉蜀南临邛郑钦安为鼻祖,所著有疑义而不确信者,姑存疑以俟高明。要之,郑氏自有一贯之旨,绝无骑墙之论,远非随文释义之注家所堪比肩者。
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串,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
李氏曾撰《伤寒授珠》十卷(后毁于兵火),自嫌其烦,“遂以授珠(指《伤寒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
吴氏于伤寒、温病学说兼收并蓄,融伤寒温病于一家,结合自己治疗外感病证三十余年的经验著成《伤寒指掌》一书,意在将正伤寒与类伤寒分别辨治,创“六经自感说”,强调采用综合辨证的方法辨治外感病,并对伤寒、温病的舌象变化有较详细的记载。
《伤寒捷诀》是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的书籍。
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四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
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为论述伤寒证治专著。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下卷则载所用64方,其中仲景方约占半数。
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伤寒论翼》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注释则又融汇了前人的合理观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包括伤寒脉证总论歌、伤寒病证总论歌、表证歌、里证歌、表里寒热歌、表里虚实歌等及《伤寒论》中所见之多种证候,均以七言歌诀予以阐述分析。
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
舌诊著作,1卷。清·张登(诞先)撰于康熙七年(1668年)。乃取《观舌心法》删繁正误,摘录其中有关伤寒舌象120种,参入其父张璐部分治案及作者个人经验汇编而成。
作者有意于补阐晋代王叔和《伤寒例》中“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之旨,提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见自序)。遂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予以阐析,故以《伤寒补例》为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