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网 www.medtcm.com

伤寒说意

·黄元御4.18万字

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然亦不免掺杂了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

伤寒附翼

·柯琴3.83万字

本书专论《伤寒论》方,解释方义及使用法颇精,是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加以阐述的。可供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参考。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1931年千顷堂石印本及《伤寒来苏集》本。

六因条辨

·陆廷珍3.98万字

此书以阐论外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致病为主要内容,作者对春温、伤暑、秋燥、冬温、温毒及斑痧疹瘰等时邪感证以条辨形式阐述病因病机、病证诊断、治疗和转归。

内经博议

·罗美7.09万字

此书系将《内经》中一些主要内容选编成册。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6部分,每部又分若干篇。

内经知要

·李中梓5.50万字

抓住《黄帝内经》的重点,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

内经评文

·周学海7.59万字

书中用品评文章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予以评述。但略于原书的医理及字义的解释。现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

刘河间伤寒医鉴

·马宗素7.68千字

《刘河间伤寒医鉴》是元代马宗素创作的中医文献。

四圣心源

·黄元御6.64万字

《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四圣悬枢

·黄元御3.41万字

论述瘟、疫、痘、疹之专书。“黄氏鉴于历代医家于瘟、疫、痘、疹四病,其论多杂乱无章,其药多孟浪不精,乃溯源《内》、《难》经者,参以魏晋以来前贤之论,撰《四圣悬枢》五卷。

灵枢悬解

·黄元御9.72万字

本书根据通行本《灵枢》81篇的主要内容,按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及疾病9类的次序重予编次,并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简注。

灵素节注类编

·章虚谷21.63万字

《灵素节注类编》,十卷。清·章楠撰。本书从各个角度、层面,围绕着圣人阐明生死之理的核心内容展开。

类经

·张介宾60.40万字

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百九十节,共计三十二卷,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人,深为后世所推崇。

类经图翼

·张景岳14.38万字

卷1~卷2为“运气”部分,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理论,采用图解和文字说明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卷3~卷10为“经络”部分,对脏腑内景、骨度部位、十二经起止、奇经八脉、腧穴主治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并绘有图解,编有歌诀,以便于记诵。卷11为“针灸”要览,收录了针灸要穴歌、诸证灸法要穴等内容。

类证治裁

·林佩琴28.30万字

卷首为内景综要,介绍脏腑生理,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每一病中,先概述病因、脉证,然后分析重点证候及辨证要点,最后介绍治法方药,并附以作者验案。

类证活人书

·朱肱8.53万字

全书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明,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伤寒论》较早的一部著作。原书复经宋·王作肃参考历代医籍予以增注,参入各条之下,改名《增释南阳活人书》。

素灵微蕴

·黄元御4.42万字

前2卷论述病因、病理、治法,按胎化、脏象、经脉、营卫、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十解论述。后2卷论16种病证,结合病案以分析病因、病机及各种兼症、变症之由来。治方只列方名,不详药味。

素问悬解

·黄元御21.94万字

以通行本《素问》81篇的主要内容分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十类、重予编次,并通过调整各篇文字将原散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

金匮悬解

·黄元御8.22万字

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

金匮玉函经二注

·周扬俊10.03万字

注文较为详明,立论多采喻嘉言之学术见解予以融会,并结合《内经》等典籍多所阐论发挥。由于此书以赵书为蓝本,另增周注,故名“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丹波元简17.51万字

采辑徐彬、程林、沈明宗、魏荔彤及《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等《金匮要略》注本,结合个人心得,发扬其考据学的功力,逐条阐析仲景原文,考核校订比较精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