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十卷。卷一,载“脏腑阴阳”、“亢害承制”、“气运经络“等篇,统论脏腑阴阳升降、五行亢害承制等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在辨证上之运用。卷二,论望色切脉。卷三,以歌诀形式阐述二十六字元机。卷四,叙述用药权衡与药物炮制。卷五,阐述古方。卷六,分寒热、辨内外伤、寒、热等十目,分别加以阐述。卷七至卷十,列九十八种病证的证治,并附以验案或方剂。
载“原理上篇”、“古方上中下三篇”、“温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 “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和“生命宇宙篇”。
卷1-卷4首列运气、叙例、补遗、治法,属于总论性质;卷5-卷184为临床各科病证的论治方药,首之以诸风门,终之以乳石发动门;卷185-卷190为补益门、食治门;卷191-194为针灸门;卷195-197为符禁门;卷198-200为神仙服饵门。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尝博采诸家之说,参以管见,着述数卷,悉遭兵火,荡焉无遗。偶录数条,苦于无书可征,幸精于斯道者赐教焉。
卷1~2为伤寒;卷3~6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卷21~22为五官科疾病;卷23~24为瘿瘤、痈疽等;卷25~27为痢、痔诸病;卷28~30为中恶、金疮、恶疾等;卷31~32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卷33~36为妇儿疾病;卷37~38为乳石;卷39~40为明堂灸法。
作者抄录了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宜麟策》1卷,又根据历代对嗣育的认识及作者自身体会再续1卷,分大意、畜德、培原、布种、胎教等内容
卷1~2阐述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眼病的病因病机等;卷3~6以眼科病证为目,论述各病脉因证治,兼论小儿目疾、眼科针灸等。共列108证、300余方。后附眼科针灸要穴图说。
上卷分28个专题,总论脉学理论。中卷介绍常见脉24种的体状和主病,以七表、八里、九道3类类脉,并述7种死脉脉象。下卷以病症为主,参以脉诊,并涉及妇、儿科诊法和望诊、闻诊等内容。
书中记述了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对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予以批评。书中尚有炼丹等内容。
全书分为妇人门、小儿门、热病门、杂病门、救急门、金伤门、五官门、服石门等。共载方约四百二十余首,每首方有主治功效-组成、出处等。
全书载证治杂论十四篇,多从病证误治分析,辨论明确,颇能举一反三。对不究病因、不问病状,概以平稳方药治疗的态度尤为反对。
本书着眼于优生优育之法,强调摄养之术,以延续后嗣。包括调理精血、直指真源、男女服药之论,并涉及调元、调精、安胎、便产之法,更附经验方药,及论童壮、论衰论,均切实用。
书中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不仅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证、后遗证、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
卷一至卷七为内科部分;卷八为五官科;卷九为外科;卷十至卷十一为妇科;卷十二为小儿疾病;卷十三至十六为方剂。以病集方,方有方解,辨析配伍。
本书集王氏在各地行医时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并选收各家医案和民间单方、验方、附述个人独到见解,又对古代医药文献作了客观评价与分析,其中也辑录一些奇症怪方的内容。
六卷,各卷分别有名,依次为:纪验、症方、三科、脉论、秘方、静功。由此可见,该书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以临床诊治为主,可称为综合性临床医书。
该书主要讲述了人体的组成、生理功能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
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理,有“当明经络、须识扶阳、大病宜灸、禁戒寒凉、要知缓急”等十三篇,强调寒凉之害及治病用灸之要,中下卷论述伤寒、内、外、妇、儿等各科共123个病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部分病证后还附有验案,另有神方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