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先论温病伤寒辨,以风温统论风温、温热、冬温、温毒症状和治法;下卷论湿温、暑温,分湿多热多而辨证用药各有不同。
两卷又各依上、中、下三焦分述脉证、治法和方药,又补入吴又可达原饮证治。卷末附温病治法要略18则和附方,或为其门人萧惠清所增。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王氏认为温病起源虽早,但其论庞杂,混淆之处甚多,所以采辑各家之说,加以辨正,取名《温病正宗》。
首有专论六篇,其余各卷分列诸症,每症均分外感、内伤、有余、不足等。然后各病均按症、因、脉、治四项分述。以症为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然后据症、因、脉以定治法,使读者开卷了然。
先论看痘法,提出初起须与伤寒辨明,次述痘疮各期虚实、顺逆、兼证之不同诊治。强调痘出六经,惟肾经最为凶险,治痘以保险为顺。
收评论诸家医书之得失,论述四诊,辨析病证及治法、方剂等医论13篇。皆属李氏学习心得或临床经验之总结。颇具一得之见。
中医古籍中唯一一部以治法为主要内容和标目的著作。全书分6卷,依次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集,各集之中以治法为目。
本书载文156篇,多系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以《内经》为主)之心得。内容包括阐析若干病证之名义和病理,订正《内经》原文,并予补注。凡经典医籍中叙理未明者,详予考证、析义;凡脉证含义不明或病证相互疑似者,则予说明;
辑取陈会所撰的《广爱书》(针灸著作,十二卷。今佚。)之精要而成。主要取用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以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灸禁忌等。
全书共分四卷。卷一是四诊、八纲及外感内伤、虚劳等的辨证论治原则。卷二是脏腑证治。卷三为儿科病。卷四为妇产科病。
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
洪炜可谓虚劳专家。其学术思想渊源,一则祖述《内经》;一则博采诸家之长,尤斟酌于仲景辨证、丹溪养阴、介宾阴阳滋补之间,而神会其中微旨,并搓揉于临床实践。
针对《金匮》原文颇多错讹或缺漏的现状,故于诠注此书,着重在校订和释文方面下功夫,力求释义清晰、通达,方解亦较简要可取。此书为《医宗金鉴》15个分卷之一。
全书共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润、分体、余疾、审微、辨书、问子10篇。内容简短,多据《内经》理论加以阐述发挥。
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
全书8卷。每卷一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等八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
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 等。
阐释杂病方面是为专著,按脏腑经络、风寒暑湿燥、内伤外感、面部身形各门统括诸种杂病,包括脏腑门、奇经入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
卷一证治总论;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
共收医论四十五篇,专就金、元诸家论医的偏执处“辨论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全书重点论述多种病证的治则,在其重阳气学术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发挥了温补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