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网 www.medtcm.com

轩岐救正论

·萧京8.38万字

卷一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二四诊正法,以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三药性微蕴;卷四、五作者医案;卷六医鉴、病鉴,内容系告诫医家、病家之语。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陶弘景7.30千字

相传此书为陶弘景收集传统的中医方剂,以道家思想重新整理,以五脏补泻原理编写成此书[1]。其中有许多方剂都来自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法》一书。

邯郸遗稿

·赵献可2.55万字

妇产科著作。不分卷。明赵献可(养葵)撰。撰年不详。赵氏于前人基础上倡命门学说,并用之于女科。

重庆堂随笔

·王秉衡5.45万字

书本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均能用浅近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切于临床实践,易于为人接受。

重楼玉钥

·郑宏纲2.59万字

郑氏好友方成培于乾隆年间将郑氏家传喉科秘本及所授之喉科理论与经验整理,撰成《重楼玉钥》一书。

重楼玉钥续编

·方成培3.48万字

本书为歙县郑氏秘藏,盖郑氏之喉牙科名垂数世,皆得力于此。且正编为仆人窃出,流传于世,故续篇益加重视。

重订囊秘喉书

·杨龙九1.78万字

杨龙九创作的医科喉科类书籍。全2卷,清代杨龙九原著,王士翘编订,张汝伟评点增录

重订广温热论

·何廉臣11.12万字

初本为戴天章所撰的《广瘟疫论》,后经陆懋修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再经何廉臣参考前贤著作,进行综合印证、增删补充、悉心重订,最终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

重订灵兰要览

·王肯堂2.29万字

分上、下两卷,讲述中风、卒中、疟、痰、水肿、腰痛、发热、盗汗、白浊等42证的诊治,为作者读书心得。

阴证略例

·王好古2.77万字

研究伤寒阴证的专著。该书首列“歧伯阴阳脉例”;次述洁古老人及作者自己的“内伤三阴例”;继则引述伊尹、扁鹊、张仲景、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等伤寒大家关于伤寒三阴证的论述,其间多杂有王氏注文及所附方药;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王士雄4.81万字

该书对霍乱的病因、病机、辨证及预防都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霍乱的发生、传播、流行与环境污染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故在预防上以搞好环境卫生,根治环境污染为首务,体现了王氏在环境医学方面的睿智。

韩氏医通

·韩懋1.16万字

上卷分绪论、六法兼施、脉诀、处方、家庭医案共五章;下卷列悬壶医案、药性裁成、方诀无隐、同类勿药计四章。

顾松园医镜

·顾靖远22.67万字

全书论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论、诊断、疗法、药物、方剂等方面,内容较广泛而系统。顾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受喻嘉言的影响。

鬻婴提要说

·张振6.70千字

属于《述古斋幼科新书三种》之一,《述古斋幼科新书三种》内容有《厘正按摩要术》、《鬻婴提要说》(不著撰人)、《痧喉正义》三种。

仁术便览

·张洁8.57万字

本书按病分为九十四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每门之首多冠以简论,然后列方。方有一千四百余首,以唐、宋、明医方为主,多为临床常用。

仙传外科集验方

元末明初·赵宜真1.87万字

卷1总论痈疽发背证治;卷2~4论温、热、凉性外用药方用法及其他通用方;卷5~9论述痈疽、疔疮、瘰疬等病证治;卷10~11为杂病治方,其中包括许多民间验方,对痈疽阴阳虚实论述甚详。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唐代·蔺道人6.96千字

全书由“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及“治损伤方论”两部分组成。首载伤处冲洗、诊断、手法复位、局部敷药、夹缚固定等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刘涓子鬼遗方

南齐·龚庆宣1.62万字

卷一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卷二述金疮外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及妇女护乳、乳结肿等病的治疗;卷四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五除痈疽方外,尚有疥解、面瘪、发阳、妇人乳肿、痈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药方。

删补名医方论

·吴谦6.06万字

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近200首,除记述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

千金宝要

·郭思2.98万字

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