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医学》更新时间:2025-01-25 14:41:12
今天开始,我们来讲伤寒论的条文。
之前的总论大家都学过了吧?学过总论之后,再学习条文就会容易很多。
好了,我们开始讲课。我们刚开始讲,我就讲的细一点,慢一点,等后面大家熟悉了伤寒论的行文以后,我们就会讲的快一点。
我们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开始讲。
太阳病,也就是伤寒六经病的开端,伤寒论是从太阳病开始讲的。
脉,指的是脉象,证,指的是在外之证状,治,指的是治疗的方法,所以合起来就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辨别太阳病的脉象、证状,并给出治疗的方法。
我们来看伤寒论六经条文的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讲的是太阳病的脉证。
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其脉是什么样的呢?是浮脉。
浮脉是什么样的脉呢?浮,如水漂木,也就是像一根木头浮在水面上一样。
我们以寸口脉为例,我们把手腕处的皮肤想象成是一个平静的水面,然后我们的手指轻轻往上一搭,就能感受到脉管在皮肤下面往来跳动,这就是浮脉。浮脉,轻取即得。
人得了太阳病以后,皮肤受邪而缩,同时人体为了抗邪,气血向皮表汇聚,皮肤向内,气血向外,这样呢,脉就浮现出来了,所以太阳病脉浮。脉浮就代表病在表。
人体哪里不通,气血就会汇聚在哪里,就像敌人在哪里,我们的军队就会调往哪里,所以脉是跟随病走的,所以诊脉可以诊病处。如果一个人全身无病,那气血运行就很和畅,无有不平。
这是脉,因为病在表,所以脉浮。
那证状呢?是头项强痛而恶寒。
头项,就是头和后面的脖子,一般来说,颈指的是前面的脖子,而项指的是后面的脖子。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头为诸阳之首,项呢,在背之阳处,所以太阳受邪以后,头项先觉。
头项强痛,强,就是强直,感觉不灵活,对头来说,就是感觉头重、头懵,对项来说,就是感觉脖子发紧、发硬。痛,就是疼痛。
体表受邪而收缩,影响了体表的阳气运行,所以感觉头痛,后项发紧。
恶寒,就是怕冷,因玄府收缩,身体感受到收缩之势,所以感觉到冷。如果再被冷风一吹,则玄府收缩更甚,就会更痛,所以也不喜冷。
这就是太阳病的脉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句呢,被称为太阳病的提纲。提纲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提纲,就是把太阳病最典型的特征概括出来了。
那是不是说所有的太阳病都会有这些脉证呢?不是的。比如一个人或许没有头痛,或者没有脉浮,或者没有恶寒,他也可以是太阳病。
比如一个人皮肤湿疹,这是病在表,或许就没有头痛,也没有恶寒,但他依然是太阳病。
凡是病在太阳之表的,都可以称为太阳病。
再比如后面讲少阳柴胡证,仲景就说了,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也就是不必所有这些证都有,才能被认定为少阳证。
所谓提纲,指的就是提示性的纲领。就比如我们认一个人一样,我们对一个人进行描述,是为了让你知道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但并不是描述了他所有的特征。
提纲,就像一个人的身份证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的标识,就是一个身份证。如果他带着这个身份证,你比对没有错,那就可以认定是这个人。可是如果有一天他没有带身份证呢,我们通过别的特征,也一样可以认出他。
这是提纲的意义。
我们看第二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我们之前已经讲了,风为动,中风是体表营卫不和,玄府开合不利。
还是太阳病,体表玄府紧闭以后,人体热量不得出,体内蓄热,同时受邪以后,人体相火起,调动身体以抗邪,身体产热增多。产热多而散热又少,所以此时人体便出现了发热,也就是体温升高。身体中热量增加以后呢,热冲开玄府,汗随之而出,所以见汗出,汗出是为了散热。玄府打开,汗出以后,身体津液流失,脉不再成内外对抗之势,所以脉也见缓,就是脉象缓和下来了。
此时按道理来说,汗出脉缓,玄府打开,人应该就好了,可是这时呢,人并没有好,玄府打开,热量散出去之后,体内热量没有这么多了,此时玄府又闭合起来了,如此又继续蓄热,蓄热又汗出,汗出热减,玄府又闭,也就是玄府开开合合,这就是太阳中风,风就是动。本来应该是一战而胜的,此时却打成了拉锯战,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人体在体表的津液能量不足了,就是相当于表气不足而虚,虽然能蓄热,靠热量把玄府冲开,可是体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滋养,功能并未完全正常。
因为表气虚,在表之津血不足,所以恶风,风就是动,本来玄府就不稳定,功能就弱,风一吹更不稳定,所以就不喜欢风吹。
这是第二条,讲的是中风。
我们看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中风是玄府开开合合,伤寒呢,是玄府紧闭而不开。
还是太阳病,体表受邪以后,玄府紧闭,此时如果刚受邪,体内热量尚未积蓄,则未见发热,若体内热量积蓄已多,则见发热,但是无论是否发热,因玄府紧闭,所以一定是恶寒。又因为玄府闭之过紧,所以不仅头项强痛了,身体也出现了疼痛。身体出现疼痛,就说明全身的皮肤玄府都闭合很紧了。我们之前讲过,人身体的皮肤也是会辅助呼吸的,身体玄府紧闭以后,人体气机不能外散,所以人会出现呕逆,也就是气机向上冲。就像一瓶矿泉水,你把瓶盖打开,把瓶身用力一握,水会从瓶口溢出来一样,这就是呕逆。而脉呢,则是阴阳俱紧。阴指的是尺脉,阳指的是寸脉。所谓紧,与上面中风的缓相对应,因为汗不出,玄府一直收缩着,所以脉一直在外紧绷着。为什么阴阳俱紧呢?阳在上而阴在下,仲景说阴阳俱紧,跟说体痛是一个意思,就是不只是在上部头项强痛了,而是上下皆痛,脉上下皆紧。
中风,玄府开开合合,身体津液不足,体表气血运行未畅。伤寒,玄府紧闭而不开,热不得出。
第四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
这就是讲的病的传变,看病是不是会从太阳病转为其它的少阳病或阳明病等。我们之前已经讲了传经,所谓传经就是指病的传变,本来是太阳病,是太阳玄府不和,但是人的身体呢,是一个联动的装置,就像河流一样,你在一个地方拦了一个水坝,把水堵着了,那上游的河道也就会跟着受影响。体表运行不畅,热量、津液积聚,在内之阳明,在表里之少阳,自然也会跟着发生堵塞,所以病会传变。
伤寒一日,太阳先受病。所谓脉静,指的就是脉没有发生变化,比如本来是伤寒的紧脉,此时还是紧脉,只是病一直没有好而已,脉并没有变,此时就说明病还是在太阳,并没有传变。脉数急呢,数急是针对静来说的,数指的是跳的快,急指的是脉象急躁不稳定。我们刚才讲了,脉是跟着病走的,脉急数而不安,说明病要发生传变了。
这是通过脉来判定病的传变。
第五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躁烦者,为传也。
这是通过证来判定病的传变。伤寒两三天以后,如果出现了欲吐和躁烦,则说明病传变了。欲吐就是想吐而吐之无物,这是水热结于三焦,胸胁满逆的特征。躁烦,手足不安为躁,心绪不宁为烦,这是热盛于里的表现。欲吐,说明病传在少阳,躁烦,说明传在阳明。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这么多,一开始我们先讲慢一点。
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吧?有什么问题没有?
答疑
五角枫:老师,玄府紧闭,肺主皮,皮的呼吸关闭了,气机上冲,不应该是表现为咳嗽吗,为何是呕逆?呕逆的话,不是已经传入阳明了吗?
归真老师:伤寒证也会兼见有喘呀,呕逆是气血上涌的反应,人体气血向上向外,从而产生呕逆的反应,并不是胃里不舒服而呕逆。有人吃过饭以后喜欢伸一下懒腰,为什么呢?是因为吃过饭以后,气血聚集于肠胃了,人感觉精神不足,伸懒腰是把气血往上往外引。人体伤寒以后,气血向外鼓荡,人体气机向上向外,所以胃口就会相应少一些,气血向外而不得散,所以人体本身出现了呕逆的现象,并不是病传于阳明肠胃了。
既白:老师,为什么热盛于里会躁烦呢?想吐不是胃不舒服吗?
归真老师:这个讲到阳明病的时候就会更容易明白,因为热会伤津,身体津液不足,就会躁动,心阴不足,就会心烦。躁和烦,都是需要补充滋养的反应,就像一个人腿部供血不足,就会喜欢抖腿一样。就像小孩子没有吃饱,就会一直闹一样。
抱一:老师,您好!师言,“一个人皮肤湿疹,这是病在表,他依然是太阳病。”请问老师,10岁小男孩近两年来发现脸部出现类似痣的黑点,这也是太阳病吗?该如何分析病机呢?感恩老师!
归真老师:所有的病都会形之于表,不是说在表看到了证状就定为表证,就是太阳病。
易初:老师好,有些老人长年都是脉浮,平常也没见有什么特殊,热了也会流汗。是否还是太阳病。
归真老师:那也可能是太瘦了,脉鼓在外面,没有什么不适,就不为病。
归宗:老师只要太阳伤寒症在,就可以以症论治,时间有可能几天几个月,或几年,可以这样理解吗,比如我自己就几年汗出怕吹风。
归真老师:是的。
一粒粟:请问老师:本讲中提及的“颇欲吐”和“呕逆”这两种证的外在表现和本质有无区别?该如何把握呢?之前老师曾提及:少阳证之一为呕。呕吐哕有别。
归真老师:有区别,比如喘,也可以看成是呕逆的一种。这个要问病人,是否感觉满闷,胃口如何,综合来判断他是属于气机不得外散,还是属于少阳不通。
李健:老师辛苦了!问个上节课讲七日愈的问题 ″……然后第四天到太阴,第五天到少阳,第六天到阳明,第七天呢,就到达太阳了,到太阳之后,一战而胜,人就好了。所以到第七天,人会自愈。"这里第五天到少阳后,为啥不向外走太阳,而先走一日阳明,再隔一日才走太阳?少阳内连阳明外连太阳,直接走太阳不是更快捷吗?
归真老师:因为少阳是阴连阳处啊,从阴到阳之间要经过少阳。
彩虹海岸:老师好,您辛苦啦!请教您关于脉的问题:条辨中阴阳脉俱紧是寸脉和尺脉皆紧,脉浮、脉缓是寸关尺皆相同吗?
归真老师:一个人当然不会寸脉和尺脉完全相同呀,只是这里说的是就整体而言,不必刻意区分是寸是尺。
土豆精林:老师好!之前讲太阳传阳明不再传,是因为阳明是身体之外,阳明病都会伤到津液,自然就会伤到太阴或少阴,而且水杯内壁不是也有孔洞?为什么阳明不再传?请老师解惑。
归真老师:伤津,补充津液即可,不代表太阴受病,太阴受病是指太阴系统运转失常。就比如一个人渴死了,也不能说他是因太阴病而死的。阳明病是热盛伤津,腑实不通,去实去热即可,太阴系统本身无病。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