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金针

《医学心悟》更新时间:2024-06-03 09:56:14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

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气为本。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缓悠扬之意,乃为胃气,谓之平人。

若弦多胃少,曰肝病;洪多胃少,曰心病;毛多胃少,曰肺病;石多胃少,曰肾病。如但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则危矣。

夫天有四时,而弦、洪、毛、石四脉应之,四时之中,土旺各十八日,而缓脉应之。共成五脉,五脏分主之。

如肝应春,其脉弦;心应夏,其脉洪;肺应秋,其脉毛;冬应肾,其脉石;脾土应长夏,其脉缓也。

然而心、肝、脾、肺、肾虽各主一脉,而和缓之象必寓乎其中乃为平脉,否则即为病脉。若但见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即为真象脉见矣。

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

夫胃气全亏,则大可危。胃气稍乖,犹为可治,即当于中候求其神气。

中候者,浮、中、沉之中也。

如六数、七极,热也,中候有力,则有神矣。三迟、二败,寒也,中候有力,则有神矣。

脉中有神则清之而热即退,温之而寒即除。若寒热偏胜,中候不复有神,清温之剂将虽然,神气不足,犹当察其根气。

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

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两尺又为根中之根也。《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历试之,洵非虚语。

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是以诊脉之法,必求其根以为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

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

其偏于阳,则浮、芤、滑、实、洪、数、长、大、紧、革、牢、动、疾、促以应之;

其偏于阴,则沉、迟、虚、细、微、涩、短、小、弦、濡、伏、弱、结、代、散以应之。

惟有缓脉,一息四至,号曰平和,不得断为病脉耳。

其他二十九字,皆为病脉。必细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

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沉,不浮也,主病在里。

迟,一息三至也,为寒。

数,一息五至也,为热。

滑,往来流利也,为痰、为饮。

涩,往来滞涩也,为血少气凝。

虚,不实也,为劳倦。

实,不虚也,为邪实。

洪,大而有力也,为积热。

大,虚而无力也,为体弱。

微,细而隐也,小,细而显也,为气少。

弦,端直之象也,为水饮。

长,过乎本位也,为气旺。

短,不及本位也,为气少。

紧,如引绳转索也,为寒、为痛。

弱,微细之甚也,为气血两亏。

濡,沉而细也,为真火不足。

动,如豆粒动摇之象也,为气血不续。

伏,脉不出也,为寒气凝结,又或因痛极而致。

促,数时一止也,为热盛。

结,缓时一止也,为寒盛。

芤,边有中无也,为失血。

代,动而中止,有至数也,亦为气血不续,又为跌打闷乱,以及有娠数月之兆。

革,浮而坚急也,为精血少。

牢,沉而坚硬也,为胃气不足。

疾,数之甚也,为极热。

散,涣而不聚也,为卫气散漫。

惟有缓者,和之至也,为无病。其所主病,大略如此。如或数脉相参而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

至于脉有真假,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

何谓真假?如热证脉涩细,寒证反鼓指之类。

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又外感风寒,将有正汗,亦脉不出。书云∶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

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上,或见于左,或见于右,诊法不可造次。

何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或乍大乍小,迟数不等,此为祟症。

又有老少之脉不同,地土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

然而脉证相应者,常也。脉证不相应者,变也。知其常而通其变,诊家之要,庶不相远矣。

然总其要领总不出胃、神、根三字。三字无亏,则为平人。若一字乖违,则病见矣。若一字全失,则危殆矣。

必须胃、神、根三者俱得,乃为指下祯祥之兆。此乃诊家之大法,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 手机
    扫码阅读
  • 日间
  • 夜间
  • 字号
  • 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