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浅注补正》更新时间:2024-04-21 10:14:34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搏聚而不散也。脉浮在关以上,其势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为热痞也,方用大黄、黄连大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转否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痞为少阴本热火亢,而有复呈太阳本寒为病者,亦须分别。)心下痞,(为少阴君火内结之证,)而复恶寒,(乃得太阳本寒之气,而且)汗出者(为太阳本寒之甚,而标阳又虚,难以自守之象。以)附子泻心汤主之。(盖以太阳少阴标本相合,水火相济,本气中自有阴阳水火。非深明阴阳互换之理者,不可以语此)。
补曰:泻心皆是水火虚气作痞,惟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气。